我国数据交易市场蓬勃发展,交易规模创新高
AI导读:
我国数据交易市场在2024年取得显著进展,交易规模创新高,基础设施加速完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但仍面临数据权属、数据质量、安全和标准不统一等挑战。
本报记者田鹏
2024年年初,国家数据局等17部门联合发布了《“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明确了“数据产业年均增速超20%”、“场内交易与场外交易协调发展”以及“数据交易规模倍增”等宏伟目标。这一计划为我国数据交易市场的未来发展描绘了蓝图。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徐翔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数据产业正由起步期快速进入高速增长期。各地数据交易机构正积极发挥各自特色,推动模式创新。目前,数据市场的需求者类型日益丰富,不同层次的数据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同时,数据供给形式也更加多样化、个性化,供需匹配效率显著提升。考虑到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现状,数据交易规模仍有进一步扩张的巨大潜力,未来需要通过持续优化制度和推动主体创新,来进一步提升市场效率。
数据交易市场规模屡创新高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字基础设施规模大幅跃升,数字技术和产业体系日益成熟。在多重积极因素的叠加推动下,我国数据交易市场规模不断攀升。
上海数交所发布的《2024年中国数据交易市场研究分析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数据交易市场规模已达到约1536.9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增长至约2841亿元,2021年至202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6.5%。
在数据交易市场规模朝着“倍增”目标迈进的过程中,头部数据交易所的引领示范作用日益凸显。上海数交所、深圳数据交易所、贵阳大数据交易所等交易所的年内数据交易规模均已超过了去年全年水平,有力推动了全国数据交易规模的增长。截至今年5月底,上海数交所的数据产品交易额已与去年持平,预计2024年全年交易金额将达到40亿元左右。
我国数据交易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得益于上架产品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产品应用场景的日益多元化。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国共有1963家领先企业在21家数据交易平台上累计上架了32162个数据产品,覆盖了近30种应用场景,广泛涉及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区块链与数据要素专业委员会主任陈晓华表示,数据交易市场呈现出显著的增长态势,不仅交易金额和笔数大幅提升,更重要的是实现了跨行业的深度渗透。在金融、医疗、制造等关键领域,数据要素已成为生产要素的重要补充,显著提升了行业的决策能力、运营效率和创新能力。
数据交易新基建平台加速发展
2024年不仅是我国数据交易规模迅猛增长的一年,更是数据交易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速完善的关键之年。随着山西数据交易中心于2024年12月12日揭牌成立,全国省级数据交易场所已增至27个,同时至少还有33个市级数据交易场所正在运营或组建当中。
各地数据交易机构之间的合作不断深化,协同发展的势头愈发强劲。在国家数据局的推动下,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等24家数据交易机构联合发布了《数据交易机构互认互通倡议》。截至7月份,已有苏州、北京等地的8家数据交易机构完成了试点产品互认,涉及数据产品196款。
此外,各地数据交易机构纷纷上线多个具有特色与针对性的专区、板块,以满足日益多样化与个性化的数据交易需求。例如,上海数交所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数据资产交易市场。
在数据安全标准的统一方面,各地交易机构也达成了高度共识并积极付诸实践。他们借助先进的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技术以及数据脱敏技术等,共同构建起严密的数据安全防护体系,确保数据在交易全过程中的保密性、完整性与可用性。上海数交所创新了“数据资产壳DAS”服务体系和“多链同轨AMC”机制,并由SwiftLink管理平台核心架构提供技术保障,以提升资产的真实性、透明性、流动性、经济性和共识性。
数据交易规则保障市场秩序,迎接新机遇
数据交易规模的显著增长和数据交易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过去一年,我国在促进数据交易流程的法律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法律服务中心负责人王梦凡表示,一是行业内已经形成了涵盖产权、流通、分配和治理等核心内容的数据基础制度框架;二是行业配套政策不断出台和完善,涵盖了从大数据产业发展到公共数据共享开放等多个领域;三是相关部门起草并发布了若干重要文件,如《国家数据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等,明确了未来几年内国家数据标准体系建设的目标。
同时,行业内也在积极探索和尝试构建更完善的数据交易法律制度。目前,正在制定一系列行业自律规范和标准,其中包括部分地方数据交易所正在牵头起草的地方标准,如《数据交易合规评估规范》《数据要素评估规范》《数据交易安全合规指引》等。
虽然我国数据交易市场正处于蓬勃发展态势,但仍面临着数据权属、数据质量、安全和标准不统一等诸多挑战。因此,王梦凡建议围绕数据权属问题,采用立体化思维方式,确认数据的物权属性,并通过“授权+付费”的模式让个体平等参与数字经济的建设和收益分享。陈晓华则建议构建多方协同治理机制,加强技术创新投入,建立跨行业数据安全认证体系,以应对数据质量、安全和标准不统一等挑战。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