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2025年“三农”工作重点,强调稳产保供、守牢底线、乡村振兴和深化改革,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

新华社北京12月18日电 题:2025年“三农”工作新展望:乡村振兴与粮食安全双轮驱动

新华社记者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于12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肯定了今年取得的显著成绩,并对2025年的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作为“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期的最后一年,此次会议对明年“三农”工作的重点进行了全面部署。

粮食安全:稳产保供,守护生命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稳产保供。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大关,这得益于耕地保护、农业科技和政策支持的共同作用。会议要求继续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提高单产、推广现代农业技术等措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同时,会议还提出“启动实施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以激励粮食主产区的发展积极性。

耕地方面,会议要求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建立耕地种植用途监测体系,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科技方面,会议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强调挖掘良种良机良法对提高单产的潜力,加快良种培育,推进农机装备智能化应用。

脱贫攻坚:守牢底线,巩固成果

会议指出,明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最后一年,必须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当前,全国832个脱贫县已培育形成特色主导产业,脱贫人口收入稳步增长。会议要求提升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效能,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

对于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群体,要通过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开展技能培训、组织转移就业等方式,增强他们的“造血”能力。对于无劳动能力的群体,要通过社会保障措施兜底,确保基本生活无忧。同时,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完整、顺畅的农产品产销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乡村振兴: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会议作出一系列部署,推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包括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等。今年以来,乡村振兴取得积极进展,乡村产业发展壮大,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乡村文体艺术活动受到群众欢迎。

会议提出做好“土特产”文章,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同时,要求顺应人口变化趋势,在规划建设中增强前瞻性,既提升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度和便利性,又避免资源闲置浪费。在乡村治理中,要顺应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利益诉求的多元化,创新乡村治理方式。

会议还提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要求更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落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在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上优先保障乡村发展。

深化改革:激发活力,推动发展

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讨论稿)》,并对全面落实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任务作出部署。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仍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会议明确“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以增强农民对土地承包权的安全感,激发农民长期保护和投资土地的积极性。

同时,会议要求“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的动力活力。

当前,各方面正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向着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不懈奋斗。

(图片来源:新华社,图片展示了农村丰收的景象,以及农民在田间劳作的场景,体现了乡村振兴的积极成果。)

(文章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