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电商平台低价竞争引发产业端和消费者关注,低价策略虽带来短期流量,但长期损害产品质量和厂商利润。平台需创新商业策略,注重品牌建设与品质提升,以技术创新和管理进步实现可持续平价。

  近期,电商平台风波迭起,引发广泛关注。先是企业家批评互联网平台导致价格体系持续下滑,对中国品牌和产业构成重创;随后,“黑色星期五”期间,跨境商家纷纷抱怨盈利艰难。这一切矛头直指电商领域的低价竞争,其对产业端的冲击愈发显著。

  近年来,众多电商平台采用低价策略,从商业策略角度而言,这有其合理性。在互联网上,消费者无法直观感受产品实物,因此价格成为他们比较商品的首要标准。正是凭借低价策略,一些新兴电商平台在竞争激烈的电商市场中脱颖而出,证明了其有效性。

  然而,低价并非没有代价。平台间的低价竞争,实际上将压力转嫁给了商家,尤其是中小厂商。为了获取流量和销路,商家不得不压低利润甚至牺牲质量。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使得利润、质量和流量成为小厂商难以解决的“不可能三角”。

  低价确实能为消费者带来短期实惠,但若无底线地追求低价,将损害产品质量和厂商的正常利润空间。这不仅会加剧内卷,还会导致行业品质下滑、创新乏力。长远来看,这既不利于消费者,也不利于品牌建设和产业升级。

  值得警惕的是,车企价格战也愈演愈烈,波及上游零部件厂商。极限压价已突破许多厂商的底线。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产业链上的优势方应认识到,上下游相互依存,若将低价策略异化为恶性竞争,将给整个产业带来沉重压力,最终可能导致生态衰败。

  要守住底线,首要任务是严把产品质量关。通过加强假货和劣质产品的管控,让消费者购物无忧,商家定价也更容易保持在合理水平。目前,平台比价系统大多未将质量纳入考量,导致一些成本不同但外观相似的商品仅凭价格差异就能获取流量,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促活动的高退货率。因此,平台与有关部门需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加强审查力度。

  曾以“价格力”为口号的电商平台,如今也在反思低价问题。部分平台出台细则治理假货,转变规则扶持新商家。这些变化表明,低价只是扩大销量的手段之一,平台弱化低价并非问题所在,关键在于如何创新商业策略。

  展望未来,随着互联网用户规模增长放缓、流量增速放缓,靠低价换流量的模式终将走到尽头。真正可持续的平价,需要依靠技术创新和管理进步。要做大做强我国产业,不能仅靠低价竞争,更要注重品牌建设与品质提升。在市场竞争步入存量阶段的当下,只有回归初心、比拼创新,才能为电商开辟新的增长空间。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