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智能眼镜行业近期迎来新品发布潮,AI端侧应用加速发展,资本市场亦积极响应。国内品牌虽与科幻作品仍有差距,但用户体验大幅提升。行业面临硬件和生态碎片化问题,期待突破契机。

  佩戴一款看似普通的智能眼镜,眼前即刻展开一块超清虚拟大屏,电脑、手机界面以3D全息形式生动呈现,如同为物理世界开辟了全新维度。

  近期,AI端侧应用蓬勃发展,各大厂商和科技巨头纷纷推出智能眼镜新品。上海证券报记者亲身体验后发现,尽管国内品牌智能眼镜尚未达到科幻作品中的水平,但在成像清晰度、听觉体验等方面已显著提升,视听效果堪比高端投影仪。

  资本市场亦紧随其后,12月18日,AI眼镜概念股再度飙升,多只个股强势涨停。正如XREAL创始人徐驰所言:“AI是前所未有的机遇,其影响力堪比工业革命。未来两三年,我们将见证真正实用、佩戴舒适且高度智能的AI眼镜问世,对此我们充满期待。”

  智能眼镜新品发布潮涌

  智能眼镜行业正以空前密集的节奏发布新品。自11月以来,Rokid、谷东科技、影目科技、XREAL等品牌相继推出新品,多款眼镜内置AI大模型。

  与此同时,科技巨头亦加速布局。百度世界2024主论坛上,小度科技发布全新AI硬件——小度AI眼镜。火山引擎原动力大会亦有望展示AI玩具、AI眼镜等新场景试用效果。

  小度科技CEO李莹指出,AI眼镜作为人类的第一视角设备,能够捕捉视觉、声音、位置等信息,为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感官延伸,成为更高效、便捷的人机交互入口,重新定义人与世界的互动。

  行业“百镜大战”一触即发。据国金证券调研,国内至少有50个团队涉足AI眼镜领域,包括华为、小米、vivo、荣耀等国内硬件厂商,以及苹果、微软、Meta、谷歌、OpenAI、亚马逊等海外巨头。

  IDC中国分析师叶青清分析称,智能眼镜技术门槛和成本相对较低,大厂推出智能眼镜可丰富产品生态,并过渡到XR产业布局,初创公司则可借助市场热度在新兴市场分得一杯羹。

  产业链硬件基础坚实

  谈及国内产业链优势与不足,徐驰表示,中国制造业基础设施完善,有利于AR/VR眼镜发展,但新技术积累方面相对滞后。

  叶青清同样认为,我国AR眼镜技术与产业链发展领先,在光学模组、微显示屏、感知交互、主控芯片等环节具备优势。然而,整体市场规模较小,尚未实现规模化发展,核心技术研发自主性有待提高。

  智能眼镜硬件组成包括光学模块、显示模块、音频模块、传感器模块、交互模块、电源及结构组件。多家上市公司已披露智能眼镜布局。天键股份表示,公司AI眼镜产品正处于研发和试产阶段,预计明年上半年出货。富瀚微计划于2025年推出AI眼镜芯片。

  博士眼镜已与星纪魅族、雷鸟创新、XREAL等品牌开展智能眼镜业务合作,并与雷鸟创新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共同设立合资公司,研发拍摄眼镜、音频+AI眼镜产品。

  行业期待突破契机

  苹果Vision Pro虽曾轰动一时,但未能掀起购买热潮。智能眼镜如何“破圈”?

  徐驰认为,硬件突破是关键。以iPhone为例,前几代产品靠硬件突破实现千万级销量,随后Killer App的出现丰富了iOS生态,推动销量攀升至亿级。AI眼镜或遵循相似逻辑,硬件准备就绪后,市场将跨越千万级门槛,吸引开发者,推动市场再次腾飞。

  叶青清分析称,AI眼镜内容生态问题突出,应用场景有限,影响产品性能和用户体验。预计明年AR产品线将更加丰富,技术突破将带动产品高端化,AI+微显示屏等新形态将促进市场增长,吸引更多终端厂商入局。

  徐驰指出,当前行业面临硬件碎片化和系统(生态)碎片化问题,导致开发者难以看到短期回报。生态碎片化需依赖大生态玩家制定规则,若未来一两年内问题得到解决,将见证空间计算完整生态的形成。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