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责险投保热潮升温,上市公司风险管理体系再升级
AI导读:
海目星发布购买责任保险公告,成为今年董监高责任险投保热潮缩影。随资本市场“强责任时代”到来,董责险投保数量逐年攀升,保障企业风险。同时,保费上涨,费率差异大,但董责险并非万能,需董监高勤勉履职。
12月14日,海目星发布公告,拟为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全体高管购买责任保险,保险期限为一年,赔偿限额不超过1亿元,保费不超过50万元,旨在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保障投资者利益。此举成为今年董监高责任险(董责险)投保热潮的缩影。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强责任时代”的到来,千万级罚单和巨额索赔事件频发,董监高面临巨大风险。为转移风险,越来越多企业投保董责险。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截至2024年12月18日,年内已有414家上市公司公布购买董责险计划,创历史新高,投保数量逐年攀升。
董责险作为一种特殊职业责任保险,保障程度因保单而异。今年,5000万元和1亿元是主流保险额度,占总体近七成,平均赔偿限额约6500万元。尽管投保企业增多,但大部分上市公司仍处于观望状态,整体投保率约25%-30%。
董责险投保升温的背后,是A股市场风险环境的巨变。近年来,董监高因履职不当被起诉的案件增多,新《公司法》实施更确立了董事责任保险制度,提升了购买关注度。此外,信息披露民事诉讼进入高频时代,上市公司面临更多法律风险。
伴随投保企业数量增多,董责险保费也水涨船高。长期购买董责险的上市公司保费普遍上涨,保险费率差异较大。费率高低反映保险公司对上市公司的风险评估结果,但并不能简单等同上市公司经营风险。
董责险主要针对证券合规性风险和日常经营管理风险,可承保董监高因疏忽导致的法律费用和民事赔偿金。然而,财务造假、招股说明书虚假陈述等行为引起的损害赔偿责任并不包含在董责险内。目前,A股尚无上市公司公开董责险赔付结果,但部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显示,董责险理赔已在路上。
董责险并非万能,其条款中设有故意违法行为等责任免除条款。因此,董监高仍需勤勉履职,不能依赖董责险逃避责任。董责险可激励董事和高管采取创新性经营策略,引入保险公司监督,提升企业治理水平,为投资者提供利益保障。
董责险市场需求的急剧增长,反映了企业在面对严格问责机制时对风险管理工具的迫切需要。上市公司应借此契机,提升治理水平,践行合规经营,为董监高筑起责任风险的“安全垫”。(图片来源:网络)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