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资本市场通过分担创新风险、促进创新资本形成等功能,成为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平台,多重工具引导资源向“新”聚集,助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证券时报记者程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将科技创新作为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战略,旨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资本市场,凭借其分担创新风险、促进创新资本形成和优化资源配置的独特功能,正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力量,为优质企业提供资本支持,同时让投资者共享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果。

  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瑞东指出,资本市场已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平台,未来将进一步引导资本向新质生产力领域流动,提升制度包容性,优化资源配置,全力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为引导资源向“新”聚集,资本市场采用多重工具。作为资本、科技与产业的交汇点,资本市场的活跃度直接影响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效率。今年,监管部门推出了“科创十六条”、“科创板八条”和“并购六条”等改革措施,显著增强了资本市场制度的包容性和适应性,推动优质资源向新质生产力领域汇聚。

  在并购重组领域,资源向“新”聚集的趋势尤为显著。截至今年9月,全市场并购重组案例接近3000起,自“并购六条”发布以来,已有超过260家上市公司披露资产重组事项,新兴产业成为并购重组的重点。

  并购重组浪潮中,汇顶科技计划收购云英谷控制权、兆易创新拟与石溪资本等共同收购苏州赛芯70%股权、希荻微拟收购诚芯微100%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等案例层出不穷。这些并购重组活动既包括上市公司进行横向整合,瞄准具有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企业,优化产业链,拓展业务范围,也包括上市公司设立产业基金,拓宽产业布局和战略视野。本轮并购重组的特点在于行业整合与跨界收购并行,中小型公司重组与行业巨头并购共存。

  在融资方面,监管部门也积极将资源向新质生产力领域倾斜。截至12月17日,今年新上市的80多家企业中,超八成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沃土,服务覆盖面和精准度不断提升,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科创板、创业板及北交所。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魏琪嘉建议,应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动资本要素向科技创新领域聚集,拓宽和畅通科创企业股权融资渠道,优化上市发行条件,降低科技型企业上市门槛,提高上市效率,支持其通过IPO、增资扩股、配股等方式在资本市场融资,满足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

  债券市场同样在支持科技创新和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通号科技创新可续期公司债券近日在上交所成功发行,成为首只由科创板央企发行的科技创新公司债,计划募集资金不超过25亿元,用于偿还有息债务。

  这是科创债快速发展的一个典型例证。自2022年5月科创债正式落地以来,沪深交易所发布了科创债业务指引,进一步畅通科技创新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两年多来,在监管部门的持续引导下,科创债发行数量和规模均显著增长。截至目前,2024年以来已有491只科创债发行上市,合计募集资金超过5600亿元。科创债主要由实力较强的国有企业发行,资金用途更加聚焦于科技创新领域和产业转型发展。

  光大银行宏观市场部研究员周茂华认为,监管部门持续优化债券市场服务科创机制,提升发行效率,鼓励金融机构围绕科创企业融资需求创新产品服务。随着科创债市场规模的扩大和产品的不断创新,科创债已逐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企业的多元化融资需求,助力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上市公司作为中国优秀企业的代表,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也是资本市场服务新质生产力的窗口和投资价值来源。今年,监管部门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增强投资者信心。一方面,出台了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新规,鼓励上市公司以提高公司质量为基础,提升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并依法合规运用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计划、现金分红等方式,合理反映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另一方面,加强了上市公司常态化走访力度,定期召开座谈会,听取企业意见,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在政策支持下,上市公司股份回购金额和现金分红金额均创历史新高,申请回购增持专项贷款的上市公司及股东数量也持续增加。监管部门还在持续开展上市公司常态化走访工作,旨在解决企业发展实际困难,提升上市公司规范化运作和治理水平,积极维护股东权益,增强投资者获得感。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