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年来,上市公司董监高被诉风险上升,董责险受到追捧。但我国董责险投保实践尚处于初级阶段,需优化产品供给、强化信息披露、强化投保意识等多措并举,推动董责险实现可持续发展。

  证券时报记者胡敏文

  近年来,随着国内监管环境趋严和投资者法律意识的增强,上市公司董监高面临被诉的风险显著增加。董责险,作为董监高群体履职风险转移的有效工具,逐渐受到上市公司的青睐。然而,相较于欧美市场,我国董责险的投保实践尚处于初级阶段,投保率存在较大差距,且高额赔付对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构成挑战。面对这些难题,董责险如何破局,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推动董责险发展需采取综合措施。首先,优化董责险产品供给是关键。国内知名财税审计专家刘志耕表示,董责险作为欧美市场的舶来品,在我国还需进一步本土化改进,以适应我国资本市场的独特性。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梁上坤也强调,应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董责险产品,以增强上市公司的信心。

  其次,强化董责险的信息披露也是重要一环。目前,沪深交易所均未要求上市公司强制公告董责险的购买情况,导致相关信息披露有限。在全面注册制背景下,要求上市公司披露更多关于董责险购买和后续理赔的详细信息,有助于提升市场透明度。

  此外,企业应强化投保意识,合理利用保险转移风险。平安产险高级总监沈乐行指出,尽管董责险已获得政策支持和鼓励,但仍有大量上市公司对其必要性和功能价值了解不足。保险公司也需在理赔服务上做到及时响应、合理处理,以展现董责险的积极作用。

  刘志耕还提醒,购买董责险仅是化解风险的一道防线,上市公司更需注重事前预防和事中纠正。董监高应时刻树立防范各类履职风险的意识,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认真履行职责,为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负责。

(图片来源:网络)(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