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行业掀起上市热潮,企业争相冲击资本市场
AI导读:
在政策红利与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驱动下,充电行业迎来上市热潮,星星充电、挚达科技等知名企业纷纷冲刺IPO。同时,轻资产模式逐渐崭露头角,但上市之路充满挑战,企业需要应对市场竞争加剧和充电需求多元化的趋势。
在政策红利与新能源汽车市场蓬勃发展的双重驱动下,充电行业迎来了上市热潮。星星充电、挚达科技等知名企业纷纷向IPO发起冲刺,特来电亦曾规划分拆上市,这一系列动作彰显了充电企业对资本市场的强烈向往。
经多方采访了解,业内普遍认为当前资本市场对充电行业IPO的要求愈发严苛。这主要归因于充电桩产业固有的投资大、回本周期长、利用率低等问题,以及行业参与者普遍面临的盈利困境。资本市场通过提高门槛,旨在确保上市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充电企业争相冲击IPO
作为充电桩行业的佼佼者,万帮数字能源旗下的星星充电,在近期迈出了上市的关键步伐。据证监会官网消息,万帮数字能源已在江苏证监局进行上市辅导备案,计划登陆A股市场,辅导机构为国泰君安。自2014年成立以来,星星充电发展迅速,市场份额逐年攀升。截至2024年11月,其运营的公共充电桩数量已接近60.8万台,稳居行业前列。
中国充电联盟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全国充电运营企业所运营充电桩数量TOP15企业中,星星充电紧随特来电之后,位列第二。同样在充电领域表现突出的挚达科技,也于11月28日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开启了上市之旅。作为全球领先的电动汽车家庭充电解决方案提供商,挚达科技以智能家用电动汽车充电桩为切入点,构建了全面的电动汽车家庭充电解决方案。
充电桩行业已涌现出一批上市企业,包括芯能科技、国电南瑞、特锐德等。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充电桩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多种运营模式并存,包括资产型运营商、第三方充电服务商、车企充电运营商和众筹建桩运营商等,它们各显神通,但也面临着各自的挑战。
华宝证券指出,以星星充电、特来电为代表的资产型运营商,专注于自有资产运营,并与其他运营商和第三方平台开展合作,以实现用户流量的互补。然而,重资产模式下,企业面临着资本开支大、投资回报周期长且不确定等问题。此外,充电站点分布广泛且分属不同业主,整合难度较大,导致场站投资回报周期差异显著。
轻资产模式崭露头角
在新能源车充电行业中,轻资产模式逐渐崭露头角。以能链智电(NAAS.US)为代表的充电运营服务商,通过搭建第三方平台,连接新能源车主和充电场站两端,将分散的充电站整合成一张服务网络。这种模式为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提供服务,并从充电服务费中获得分佣。
与欧美市场以私桩充电为主的模式不同,中国新能源汽车充电市场以公共充电为主。这是由于中国汽车保有量庞大,而停车位和私家车位数量有限,且小区电力基础设施条件不同,导致私桩安装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公共充电桩成为新能源汽车充电的主要方式。
在交通能源油电切换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持续快速增长。预计到2030年,中国公桩充电量将有接近10倍的增长,且未来20年仍有望保持高速成长态势。在此背景下,通过连接新能源车主和充电场站,提供便捷充电服务的充电平台类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的空间。
能链智电作为第一家以充电服务为主营业务登陆资本市场的企业,截至今年三季度已拥有近1400万用户,链接了接近10万个充电场站和超过100万根充电枪。同样走轻资产路线的还有朗新集团旗下的充电聚合平台“新电途”,通过数字化手段为充电运营商赋能,利用AI和大数据技术提升运营效率。这些充电平台企业凭借广泛的链接能力和高效的数据分析能力,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上市之路充满挑战
回顾新能源汽车充电行业的发展历程,最初由“国家队”主导。2014年以后,随着国家出台政策鼓励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使用,星星充电、特来电等民营企业开始涌入充电赛道。目前,充电场站业主中,国企、车企占一定比例,民营企业投资占比大,且呈现长尾化分布。
然而,对充电行业企业来说,冲击上市并非易事。早在2020年9月,星星充电就已与国泰君安证券签署辅导协议,拟A股挂牌上市,但之后无进一步进展,直到今年10月才重启上市辅导。同样,特来电的分拆上市计划也至今未果。这反映了资本市场对充电行业稳定性和收益能力的忧虑。
面对市场竞争加剧和充电需求多元化的趋势,筹备上市的充电企业纷纷寻求战略转型,以寻找新的增长点。挚达科技实施“全球化、数字化、智能化”2.0战略,加大研发和营销投入。同时,充电企业正在不断探索充电桩+增值服务的模式以提高盈利。包括车位经营、广告投放、便利店和车辆保养等一站式服务,均可开拓新的消费场景和盈利机会。
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显示,2024年1~11月,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375.6万台,同比上升23.0%。其中公共充电桩增量为73.4万台,同比下降11.3%;随车配建私人充电桩增量为302.2万台,同比上升35.7%。截至2024年11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235.2万台,同比上升49.5%。随着产业进程加速和技术进步,充电行业的盈利拐点即将到来。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