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中线高铁智能建造现场会成功举办
AI导读:
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成功举办成渝中线高铁智能建造现场会,展示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技术赋能高铁建设,吸引业内专家关注。成渝中线高铁是“八纵八横”高铁网重要组成,隧道建设进入新阶段。
中新网武汉12月18日电 (杨新凯 杨璇 张玺)据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18日发布的消息,成渝中线高铁项目于当日成功举办了智能建造现场会,集中展示了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技术如何为高铁建设注入新动力,吸引了众多业内专家及媒体的广泛关注。
成渝中线高铁不仅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沿江通道的关键一环,也是推动“交通强国”战略实施的标志性重点工程。11月底,成渝中线高铁的核心工程——蜀安隧道迎来了施工的重要节点,“成渝号”大盾构机顺利始发,标志着全线隧道建设迈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目前正以高效稳健的步伐向前推进。
在建设过程中,中铁十一局积极推广智能建造技术,创新研发并应用了一批新技术、新设备和新系统,确保了施工进度的顺利推进和安全质量的稳定可控。这些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施工效率,也增强了工程的安全性。
中铁十一局成渝中线高铁项目负责人王明华在当日的活动上介绍,蜀安隧道因其工期紧迫、风险高、施工难度大等特点,项目团队为其量身打造了超大直径盾构机“成渝号”。该盾构机搭载了中铁十一局与华中科技大学丁烈云院士团队联合研发的“推进—拼装并行”技术,实现了盾构机掘进与拼装作业的同步进行,极大地提升了掘进效率。项目盾构队长贾程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
技术人员正在操作盾构机,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徐云华摄
面对盾构机下穿西成高铁北湖特大桥等多处重要建筑物以及长距离独头掘进带来的高风险等难题,建设团队依托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大盾构智能建造实验室,采用了地质空间建模技术和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将前方掘进地层由“未知”转变为“可感”。同时,通过采用管片上浮和收敛监测、管片壁后注浆检测等自动化感知技术,并结合多层次注浆体系,确保了成型隧道的“零沉降、零破损、零错台、零渗漏”。
走进中铁十一局成渝中线高铁青白江管片厂,可以看到自动化流水生产线正在进行预制关键工序的智能化无人作业。青白江管片厂负责人陈玉英介绍,作为智慧化管片预制厂的“最强大脑”,他们自主研发的智能预制生产管理平台具备数据互通、流转、采集、指令下达及数据录入存档等功能,确保了生产、安全、质量等关键环节的精细化管理。
成渝中线高铁建成通车后,将与已建成运营的西安至成都高铁、郑州至重庆高铁以及多条在建高铁实现互联互通。届时,成渝两地的旅行时间将进一步缩短,为沿线民众的出行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条件,同时也将有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