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法贷款中介乱象频发,多方行动打击金融骚扰
AI导读:
随着年关将至,贷款营销电话和短信数量激增,不法贷款中介利用虚假身份和话术诱导消费者办理贷款,造成经济损失。警方、监管部门和银行等多方已采取行动打击不法贷款中介乱象,为消费者营造安全金融环境。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谢惠茜报道
随着年关将至,贷款营销电话和短信数量激增。不少市民反映,频繁接到打着商业银行名义的贷款推销电话,这些电话往往声称“利率低至3%”、“月息优惠”、“随借随还”等,诱导消费者办理贷款。然而,这些电话大多来自不法贷款中介机构,甚至是诈骗分子,市民稍有不慎便可能遭受经济损失。
这些不法贷款中介长期困扰着金融消费者与银行,他们利用虚假身份和话术,以低利息、快速审批等诱饵,诱导消费者办理贷款,并收取高额手续费。例如,有消费者接到自称某银行营销人员的电话,被诱导办理贷款并支付了手续费,但最终发现该营销人员并非银行员工,提供的工牌信息也是伪造的。
此外,一旦个人信息泄露,还可能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近年来,“冒充”类诈骗持续高发,冒充银行客服、领导熟人、电商物流客服、公检法等诈骗手段层出不穷。警方提示,消费者应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仔细甄别正规贷款中介或到银行等官方金融机构办理借贷业务。
针对不法贷款中介乱象,多方已采取行动。今年3月中旬,上海警方查封了多家贷款中介公司。同时,多地监管部门也发布了开展打击不法贷款中介专项行动的通知。银行也纷纷加入打击行动,发布相关声明,提醒消费者注意防范不法中介。
例如,工商银行中山分行发布声明指出,其未与任何中介机构或个人开展个人经营及个人信用消费贷款业务合作,并特别提醒消费者,办理贷款业务无需支付中介费、代办费、手续费等。微众银行更是宣布开展全民举报伪冒微业贷营销电话线索的活动,通过建立有效的举报机制,打击不法中介扰民乱象。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指出,贷款中介的各类诱导行为层出不穷,在加重借款人债务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消费者对于贷款中介渠道的话术需保持谨慎,建议产品及费率信息尽量通过官方渠道获取。同时,她认为,警银联动也是目前“围堵”不法贷款中介的良好举措。
随着监管和警方的持续关注以及银行等多方的共同努力,相信不法贷款中介的生存空间将会逐步缓减消除,为消费者营造一个无骚扰、安全、可持续的金融环境。
(图片及文章来源:深圳商报·读创)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