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山区出台新政策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AI导读:
坪山区出台《深圳市坪山区关于鼓励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若干措施》,旨在通过资金支持推动校企联合技术攻关、技术成果交易以及联合创新载体建设,提升区域优势产业竞争力。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张晓慧深圳报道
深圳坪山区,作为300多家新能源汽车企业、上千家生物医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的聚集地,正积极寻求进一步挖掘企业创新潜力、提升区域优势产业竞争力的新路径。
近日,坪山区政府于12月16日正式出台了《深圳市坪山区关于鼓励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该政策旨在通过资金支持,推动校企联合技术攻关、技术成果交易以及联合创新载体建设。
紧接着,12月17日,“深圳市坪山区政校企协同创新中心(中南大学联络处)”在中南大学正式揭牌,拉普拉斯、理邦仪器、精森源科技等多家坪山企业在活动现场积极提出创新需求,寻求合作机会。
此次活动不仅是坪山区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生动体现,也是其提升城区创新能力的有力实践。坪山区近年来在持续鼓励企业创新的同时,积极与多所国内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将各类创新主体“串珠成链”,共同探索培育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
值得注意的是,《若干措施》不仅是广东省内首个县域级“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政策,也是坪山区在多年探索产学研融合发展后形成的规范性制度政策。该政策为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提供了范式指导和资金扶持,进一步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坪山区与中南大学的合作成果显著,仅一年时间,中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坪山中心便促成中南大学教授团队联合坪山企业申报了多项重大专项课题和重点实验室,实现了20项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合同金额超过3000万元。这一合作成果充分展示了坪山区在引进外部科研力量、推进校企合作方面的决心和成效。
深圳大学新兴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龚晓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深圳的创新生态良好,新兴产业接续发展机制完善,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相对薄弱,大院大所大学的发展跟不上新兴产业的迅猛态势。坪山区通过引进研究院所、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等方式,为打造科创中心加设了“外脑”,有效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
坪山区先后引进了北理工深圳汽车研究院、深圳清华大学研究所超滑技术研究所等多个科创平台,目前共有204个创新载体。此次发布的《若干措施》进一步加大了对产学研融合的支持力度,从联合技术攻关到技术成果交易、从联合创新载体建设到转化项目入驻融资等产学研全链条给予资金扶持,共包含9条10款具体举措。
坪山区在创新实践中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202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27.35%,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9.67%,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占到97.7%。在新能源、半导体、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坪山区的企业屡有突破,今年有5家企业上榜第八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名单。
在保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同时,坪山区正主动吸纳更多创新主体加入,并努力推动各创新主体之间形成有机合作。坪山中心已经建立起完善的合作体系,依托中南大学的优势学科和坪山的产业生态体系应用场景,打通了科学技术研发到项目转化再到科技企业产业化的项目落地全链条。
坪山区委书记杨军表示,接下来坪山区将与中南大学在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领域加强合作,推动中南大学的“硬科技”在坪山走完“最后一公里”。(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