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平台“先用后付”功能引消费者不满
AI导读:
多家电商平台推出的“先用后付”功能,虽看似便利,却引发大量消费者不满。消费者反映平台未提醒开通、关闭困难、扣款金额不符等问题。专家呼吁电商平台加强自律和诚信建设,监管部门也将加强监管。
在消费者未察觉的情况下,多家电商平台悄然推出了“先用后付”功能,这一看似贴心便利的新服务,实则引发了众多消费者的强烈不满。
近期,大量消费者反映,在网购过程中,电商平台未经同意便开通了“先用后付”功能,使得消费者在无需输入密码或进行身份验证的情况下就能下单购物。虽然这一功能看似便捷,但实则给消费者带来了诸多烦恼。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某购物APP投诉平台搜索发现,“先用后付”相关投诉高达数千条。消费者们纷纷表示,平台在未进行任何提醒的情况下便开通了该功能,且在申请退款后,仍无法顺利关闭该功能。此外,还有消费者反映,在使用“先用后付”功能时,遇到了扣款金额与标注价格不符、额度提示不明确等问题。
家住上海的吴先生也向记者表达了对“先用后付”功能的反感。他表示,该功能会诱导消费者进行非理性购买,且关闭难度较大。记者亲自体验后发现,确实存在关闭困难的情况,且页面提示的“0元下单权益”实则并非真正的权益。
除了上述问题外,“先用后付”功能还与消费者信用密切相关。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副秘书长唐健盛指出,该功能并非平台担保,而是消费者的信用向第三方申请授信。这意味着消费者在进行“先用后付”交易时,实际是与第三方进行信用交易,存在一定风险。同时,部分电商平台在推行该功能时,并未充分告知消费者相关风险。
针对以上问题,北京德和衡(上海)律师事务所联席合伙人梅明珠律师建议,平台或商家在开通“先用后付”功能时,应有明显的提示和告知,尊重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和知情权。同时,电商平台也应加强自律和诚信建设,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维权渠道。
相关监管部门已经注意到这一现象。上海消保委日前表示,将继续关注电商平台“先用后付”功能的发展动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共同推动电商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