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约谈部分激进金融机构,债市风向突变
AI导读:
央行约谈债市行情中部分交易激进的金融机构,要求加强债券投资稳健性,债市迅速反应,现券收益率上涨。市场主力发生微妙变化,基金领衔后大行接力,但未来债市空间或已被透支。
据金融时报报道,12月18日上午,中国人民银行对近期债市行情中部分交易激进的金融机构进行了约谈,包括银行、券商、保险资管、理财子公司、基金及信托等,明确要求加强债券投资的稳健性,并对债券市场中的违法违规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
受该消息影响,债市迅速作出反应,上午开盘时债券期货价格急剧下跌,而现券收益率则相应上升。
12月18日,一位资管机构的匿名人士向财联社透露,央行此次约谈主要集中在北京的金融机构,外地机构如上海等资管机构集中地的代表参会较少。
市场观察家指出,此次被约谈的机构中,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受到了监管部门的特别关注,被视为本轮债市上涨的主要推动力量。
国海证券固收分析师靳毅在18日发布的报告中提到,根据最近两周的债市交易数据,10年期国债的主力买入机构由基金转向了银行,而30年期国债的主力买入机构则是基金和保险公司。
同日,北京某大型券商的分析师也对财联社表示,像邮储银行这样的大型银行资金充裕,债券持有规模一直较大。近期发行的地方债等长期债券,从银行自身情况和政策要求来看,都是购买的主力。
债市风向:基金启动,大行接力
在12月2日本轮债市启动时,某大型券商的固收分析师就向财联社透露,从数据上看,本轮债市的活跃主要是基金和保险资金积极购买债券所致。
然而,两周后市场格局发生了微妙变化。靳毅在18日的报告中指出,近两周的机构行为显示,基金和保险的配置动力强劲,持仓久期明显延长,但近日对10年期国债开始有卖出止盈的操作,而接力的是银行,特别是大型银行,开始回补长期债券的仓位。
具体来看,近两周大型银行整体增配了5-7年和7-10年利率债,规模不小,成为市场成交的主力之一,整体持仓久期也有所增加。
靳毅认为,这背后的原因可能一是为了补充8月卖债后的久期缺口,二是明年监管可能限制大型银行的买债行为,使其更多关注贷款业务,促使大型银行提前加大配置规模。
华源证券固收分析师廖志明认为,四大行债券投资的节奏与政府债券发行的节奏紧密相关。2024年8、9月及四季度政府债券净发行大幅增加,四大行债券投资增速也明显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近两个月持续卖出债券止盈的城商行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上周也开始回补长期债券仓位,尤其是在周三债市一度回调时。不过,它们对20-30年期国债仍然保持净卖出,主动控制持仓久期。
净买入数据显示,大型银行在12月7日和12月14日两周的购买量都在500亿元左右,而中小银行则结束了连续六周的净卖出,在12月14日当周的净买入量约为400亿元。
18日上午,央行在约谈中强调,近期已严厉查处了一批涉嫌出借账户、扰乱市场价格、利益输送、内控缺失等违规行为的机构,并正在全面摸排违规行为线索,后续将保持常态化的执法检查,对债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
债市红利提前透支
信达证券分析师李一爽在11月债市分析报告中指出,11月交易型机构对债券的需求明显上升,其中广义基金增持债券的规模创下近年来新高,全面增持利率债、信用债及同业存单,券商则大幅增持国债与地方债。
然而,银行对债券的减持规模却达到了2022年8月以来最高,李一爽认为这受到了买断式逆回购规模大幅上升的影响。
但到了12月初,形势突然逆转,银行再次成为买债的主力之一。
在展望明年债市时,华源证券固收分析师廖志明以“如履薄冰”为题,指出12月以来债市收益率的快速下降导致银行自营面临收益倒挂问题,抢跑行情可能大幅透支了2025年债市的空间。同时,收益倒挂可能迫使银行减少债券投资,降低债券投资增速。
未来三五年,商业银行负债成本将逐年下降,支撑债市继续走牛。下一步,利率债的走势将取决于银行自营,超长债则要看保险公司的态度,而信用债的信用利差则主要取决于非银机构,特别是银行理财。
不过,廖志明也提醒,货币政策变化有时很快,需要灵活应对。当前,债市普遍预期经济增长低迷,且2025年将大幅降息,但这种预期并不一定准确,经济走势可能好于债市的预期。
具体来看,由于银行净息差收窄以及储蓄养老等约束,叠加对2025年中国经济略微企稳的预测,预计2025年的降息幅度将低于2024年。而且,随着增量政策落地生效,经济企稳的可能性上升,因此需要降低对2025年债市的预期。
(文章来源:财联社)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