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个人养老金制度全国推广后,金融机构间的开户大战愈演愈烈。部分用户反馈被偷偷开户,更有开户中介活跃。同时,开户灰产也开始滋生。银行需完善指标考核体系,转移工作重心。

  个人养老金制度在试点超过两年后,终于迎来了全国范围的推广。这一变革引发了金融机构间的激烈竞争,特别是围绕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的“开户大战”。

  由于每人仅能选择一家银行开设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各大银行纷纷加大营销力度,从开户到缴存设置了一系列优惠活动,如红包、立减金和消费卡等,旨在吸引更多的增量客户。

  然而,随着竞争的加剧,一些乱象也逐渐浮出水面。多名用户反馈,自己莫名其妙地被开通了国有大行或股份行的个人养老金账户,甚至有用户调侃称“人在家中坐,户从天上来”。

  据财联社记者梳理,目前“被偷偷开户”的情形主要分为两类:一是银行利用客户办理其他业务时提供的身份信息,未经授权开通账号或预约开户;二是客户在办理其他业务时,业务人员故意隐瞒信息,诱导客户提交预约开户申请。

  此外,一些“开户中介”也开始活跃在社交媒体上,提供开户业务报价。据记者了解,部分国有大行的开户收费标准高达单户95元,且价格还在不断上涨。

  针对批量“被开户”现象,华北某农商行人士表示,从银行业务流程来看,开户需要开户者的身份证或身份证复印件。资深金融监管政策专家周毅钦指出,未经客户同意擅自开户侵犯了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建议商业银行进行内部追责。

  与此同时,提供个人养老金开户“冲量”业务的灰色产业也悄然兴起。这些中介采用线下直营模式,虽然用户对开户知情,但此类行为仍被视为违规操作。

  周毅钦认为,此类灰色产业的存在是由于商业银行指标考核奖励制度不完善所致。他建议商业银行完善个人养老金业务的指标考核体系,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客户质量和账户的实际使用率上。

  银行之所以在个人养老金开户上如此“内卷”,主要是因为个人养老金市场潜力巨大。据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金融团队测算,预计至2030年,个人养老金规模或将达1.45万亿元,为银行、银行理财子、基金、保险等机构带来大量增量资金。

  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各大银行继续加大营销攻势。招商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纷纷推出开户缴存激励活动,如抽取红包、立减金等,以吸引更多客户。

(文章来源: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