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杀熟”引热议,网民“反向驯化”能否奏效?
AI导读:
近期,社交平台上出现大量网民批评大数据“杀熟”现象,尝试通过特定手段影响算法推送以获取优惠。专家指出,建立健全常态化监督机制才是解决之道,同时呼吁互联网企业加强自律,共同推进“算法向善”。
近期,社交平台上涌现出大量网民对大数据“杀熟”现象的批评声音,他们纷纷表示,如果不降价或提供优惠券,将拒绝购买。部分网民甚至尝试通过频繁发表诸如“穷困”的言论,试图影响算法推送,以获得更优惠的价格,这一行为引发了“年轻人开始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的热议话题。
面对大数据“杀熟”,网民的不满与对抗情绪日益高涨。尽管一些网民通过特定手段试图影响算法,但效果尚待验证。专家指出,仅靠社会呼吁商家自律或网民的“算法驯化”并不足够,建立健全常态化监督机制才是解决之道。
所谓大数据“杀熟”,即互联网平台通过对用户消费行为、支付能力的深度分析,利用算法实现差异化定价,从而获取更多商业利益。例如,电商平台会根据用户的浏览记录、购买历史等信息,将用户“标签化”,新用户享受各种促销优惠,而老用户则面临更高的价格。
针对这一现象,不少网民分享了对抗大数据“杀熟”的攻略,如通过反复评论机票价格过高,成功使价格从4309元降至1903元。此外,在外卖领域,网民也总结出诸如卸载软件再重装、不支付订单继续浏览等方法,以期获得更多红包和优惠券。
然而,这些手段是否真能左右平台给消费者设定的“人设”仍存疑。多家平台客服表示,价格变动受多种因素影响,无法确认降价与特定评论之间的直接联系。
事实上,同一商品在不同平台、不同账号、不同时间段的价格差异确实存在。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大数据“杀熟”的投诉已累计达8100多条。面对这一现象,专家指出,差异化营销与大数据“杀熟”的边界难以厘清,但企业不能以此为借口损害用户利益。
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吕延辉表示,大数据“杀熟”是指经营者根据用户特征设定不同价格标准,要求企业重视算法使用的合规性和安全性。而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则认为,解决大数据“杀熟”问题面临诸多挑战,现行法律对价格歧视的界定尚不够明确。
回顾历史案例,2021年浙江省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曾审理“大数据‘杀熟’第一案”,判决平台因欺诈行为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这一案例再次凸显了大数据“杀熟”问题的严重性。
尽管网民通过“反向驯化”等手段试图对抗大数据“杀熟”,但专家指出,这些方法只是“小聪明”,无法根治问题。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院长张晓峰和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兵均认为,应建立健全常态化监督机制,加强企业自律,共同推进“算法向善”。
为此,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已联合发布通知,严禁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行为,并要求相关互联网企业定期修正算法,提高透明度。政府和行业组织也应制定相关标准,将拒绝大数据“杀熟”和保护个人隐私纳入行业自律和企业自我治理的范畴。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图片来源于网络)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