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加速,严控增量风险是关键
AI导读:
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工作持续推进,通过合并重组、强化公司治理等方式提升风控能力。同时,严控增量风险成为关键,金融监管部门采取多种措施防止风险外溢和传导。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着重强调,需稳妥处置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为落实此要求,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积极响应,全力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工作,确保风险得到有效控制,避免外溢及传导。
改革化险进程加速
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步伐加快,多地深化农信系统改革,推动省级统一法人机构的组建。同时,村镇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也加快了合并重组的步伐,通过“村改分”“村改支”等形式,成为主发起行的分支机构。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全国农村中小银行机构行业发展报告2024》显示,山西、河南、辽宁、四川、广西等地农合机构改革方案已落地实施;新疆、四川多地成立地市统一法人农商银行方案获批;村镇银行加速整合,近30家县域银行机构已市场化退出或吸收合并解散。
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工作持续推进。截至今年6月末,全国中小银行(包括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村镇银行)数量已达3830家,资产规模达到115万亿元,占整个银行业总资产的28%。与之相比,今年1月25日监管部门披露的数据显示,当时全国中小银行数量为3912家,总资产为110万亿元。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的动作明显提速。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指出,今年以来,农信社和村镇银行的合并重组呈现出加速趋势,模式多样,包括吸收合并、新设合并、股份制改革等多种方式,且重点在农村,这与推动普惠金融和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相关。
叶银丹分析,这一现象主要受监管政策引导和市场竞争加剧双重因素推动。监管机构鼓励通过并购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率,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同时,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和竞争的加剧,小型银行面临挑战,通过合并重组整合资源,提升竞争力。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张晓峰表示,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需从“应对性、分布式”转向“预防性、系统式”,在微观机构层面推动机构坚守主责主业,在宏观层面加强相关机制建设,从根本上提升中小机构的风控能力、前瞻性,防止风险增量。
不搞“一刀切”
金融监管部门坚持以改革增活力、以发展解难题、以增量盘存量,近年来,重点领域风险稳步收敛。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肖远企表示,在改革方面,要采取实事求是、稳步推进的原则,不搞“一刀切”。中国地域辽阔,中小金融机构分布广泛,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再到县乡村都有,每个机构服务的区域情况不同,每个金融机构本身的情况也不同。因此,要坚持一省一策、一行一策、一司一策的原则。
张晓峰认为,一省一策是指中小金融机构的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省联社改革),可因地制宜采用统一法人、金控公司、联合银行等不同模式。一行一策则是在风险处置时,可采用收购承接、“政府注资+引入战略投资者重组”以及“在线修复”等不同的模式。
农村中小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当前,我国农信社和村镇银行改革稳步实施,在筑牢农村中小银行改革化险方面,更要强化分类施策、一体推进改革化险。
金融监管总局农村中小银行监管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统筹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推动农村中小银行兼并重组减量提质,通过改体制、转机制、强管理、增动能,增强农村金融服务适应性和竞争力。支持配合省级党委、政府“一省一策”推进农信社改革,将省联社改制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规范的金融企业。
叶银丹认为,通过“一省一策”能够更精准地匹配各省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当地需求的改革方案。分类施策有助于针对性地解决特定问题,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严控增量风险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定期开展央行金融机构评级,对安全边际内的银行进行风险早期预警,及时提示风险。对高风险银行,区分存量和增量,采取多种措施压降风险。
近年来,我国在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上,坚持“治未病”与“治已病”相结合,牢牢守住了金融安全底线。张晓峰表示,改革化险除了需要提升金融机构自身的能力外,还需防范风险反弹、严控“增量风险”。增量风险主要源于高风险机构通过各类金融业务的关联,对相关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的资产负债表造成直接影响。如果风险处置不及时、不适当,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信息传递的即时性、指数型扩散的特征还可能导致金融风险的跨区域、跨行业、跨市场外溢和传导。
在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与会专家表示,要有序推动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把握好时度效,坚决防止风险外溢。同时,加强利率传导和资产负债管理,有效应对净息差收窄和利差损风险,积极支持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此外,还需严格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提高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确保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表示,一方面,提高准入标准有助于筛选出真正有实力、有资质的金融机构,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严格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可以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降低消费者在金融交易中可能遭受的损失,规范金融市场秩序。
对中小金融机构而言,只有控制新增风险,才能推动自身全面提升经营素养及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能力。叶银丹建议,中小金融机构需强化公司治理,完善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职责,确保权力制衡,并尽快建立一个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覆盖所有业务、员工、网点和流程,确保早期识别和处理潜在风险。
(图片来源:经济日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