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化工研究院引领聚烯烃产业链创新发展
AI导读:
上海化工研究院国家重点实验室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探索高端聚烯烃材料自主发展之路,通过贯通创新链、拓展产业链、深化长三角协同合作,成功撬动千亿级产业规模,引领聚烯烃产业链创新发展。
位于云岭东路上的上海化工研究院,拥有全国聚烯烃领域唯一一家以企业为主体牵头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致力于解决国家战略需求层面高端聚烯烃短缺的问题,积极探索先进材料从进口消费向自主保障转型的发展路径。
在普陀区,以“链主”上海化工研究院的“研发创新链”为核心,通过环环相扣的方式,将产业链、人才链拓展至长三角地区,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合作链。凭借科研院所的5亿元产值,成功撬动了千亿级的产业规模。
这一重点实验室在动力电池、光学电子、机器人部件等新兴产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创新成果,同时在高铁保障、航空润滑、风力发电等基础设施领域也实现了自主国产应用,累计带动了千亿级的产值规模。这背后,得益于贯通了从基础研究到工业制造再到应用开发的完整创新链,构建了聚烯烃材料基础研究、先进制造、高端应用三位一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上海化工研究院院长商照聪表示,学院通过机构重组,与上海交通大学在基础研究上形成了“高校合作”机制,同时与华谊集团产业公司及行业内企业建立了“全国共建机制”。这种合作模式为新材料产业化带来了新的突破。
江苏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得益于上海化工研究院聚烯烃实验室的催化剂研发成果,成功开发出环烯烃共聚物产品,并建立了千吨级产线,万吨级产线也正在建设中。这一高性能新材料产品将广泛应用于包装、医疗、光学和电子等多个领域。
作为“链主”单位,商照聪认为延链补链至关重要。他强调,在科技带动产业的时代,产业生态和创新生态都是开放包容的。只有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强交流合作,才能由点到面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规模化。除了以催化剂为核心的聚烯烃产业链外,上海化工院还以生物医药产品与服务产业链和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孵化带动了百亿级产值。
此外,上海化工研究院的聚烯烃表征实验室也在积极发挥作用。近日,普陀区正式启动长三角“七市一区”新材料产业链式联盟扩圈,与南京、无锡等长三角七市携手,聚焦新材料产业领域的高校、院所、企业、协会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探索深度对接合作机制。
普陀区科委主任李文波表示,将从加快打造协同创新在线集市、共推一批协同创新品牌活动、共建协同创新主题会客厅等维度展开合作。目前,协同创新在线集市项目已立项,预计将于2025年一季度上线。这一平台将集成发布“七市一区”的科创产业政策、项目需求、攻关能力、载体功能等信息,为高校、企业、机构、平台、人才等提供全天候的服务。
借助上海化工研究院的新材料发展链,普陀面向长三角发布“揭榜挂帅”需求,进一步带动产业链协同攻关。例如,上化院发布了“聚烯烃催化剂用高性能硅胶载体的研发”需求,旨在替代进口催化剂载体的硅胶。这一需求的发布为企业的产业创新提供了精准的方向。
依托上海化工研究院,产业“链式联盟”的强链延链补链效应不断凸显。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合作、优势互补、相互赋能的发展格局正在加速形成。例如,上海化工院与安徽海素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攻关的“同位素碳13国产化”项目已投产,正在建设国内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稳定同位素碳13示范装置。这将解决幽门螺旋杆菌检测关键试剂原材料国外垄断的困境,降低检测成本,惠及国民。
同时,上海化工院与苏州联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国内首次实现了氧18稳定性同位素的国产化,形成了年产氧18水100千克的产能,有望解决我国高端肿瘤诊断试剂的“断粮”之痛。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