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粤港澳大湾区五周年,软硬联通加速,创新集聚驱动发展,共建共享全球领先湾区。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专利能力全球领先,成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侯隽 | 广东报道

  2024年,正值《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五周年。作为新时代推动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承载着重要战略地位,被党中央明确定位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五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从蓝图变为现实,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23年,大湾区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五年间增长3.2万亿元,专利能力跃居全球四大湾区前列,成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然而,在“一国两制、三种货币、三个关税区”的独特背景下,大湾区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挑战,大湾区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不断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高效跨境流动。凭借占全国不到0.6%的国土面积和6%的人口,大湾区创造了全国1/9的经济总量,充分展现了中央对大湾区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的期望。

  近日,《中国经济周刊》报道小组深入大湾区多地调研,见证了大湾区五年来的辉煌成就,并对其美好未来充满期待。

软硬联通,大湾区同城化加速

  “硬联通”:打造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

  站在深圳第一高楼平安金融中心,港珠澳大桥、会展中心、图书馆等地标尽收眼底。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标志着大湾区建设进入快车道。五年来,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等项目相继建成,大湾区交通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1小时生活圈”逐渐成为现实。

  11月28日,香港国际机场第三跑道系统正式启用,预计在未来十年内可处理1.2亿人次年客运量及1000万吨年货运量,进一步巩固了香港国际航空枢纽的地位。

  同时,香港机管局宣布斥资约43亿元人民币购入珠海机场35%的股权,实现两地机场优势互补,为珠海及大湾区西部城市旅客提供更多全球连接选择。

“软联通”:大湾区深度融合

  在“硬联通”不断完善的同时,“软联通”也在加速推进。2023年,香港居民“北上”内地达5300万人次;国庆期间,“澳车北上”“港车北上”政策叠加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政策,极大地激发了粤港澳三地的旅游活力。

  政务服务方面,粤港政务服务“跨境通办”正式实施,108项高频政务服务实现跨境通办。金融服务方面,“深港通”、债券通“南向通”、“跨境理财通”、“互换通”等措施落地实施,人民币成为粤港澳跨境收支第一大结算货币。职业资格互认方面,广东与港澳推进医师、教师等领域职业资格认可,近4000名港澳专业人士取得内地注册执业资格。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谢宝剑表示,大湾区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尤其是超级工程的建设有力支撑了大湾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动,推动高端要素向这里集聚。

创新集聚,科技引擎驱动发展

  科技引擎助力大湾区企业崛起

  在第二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上,广东领益智造和深圳市裕同包装科技占据苹果展台主要位置。而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广州亿航智能研发的可载人无人驾驶航空器获得赞誉。LED产业方面,艾比森等大湾区企业已占据全球LED显示市场的主导地位。

  华为作为大湾区的科技领军企业,近年来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专利申请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今年上半年,华为以17.5%的市场份额再次成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第一名。

  根据《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先期报告,中国拥有26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其中深圳—香港—广州城市群连续五年蝉联全球第二。

  共建共享,大湾区迈向全球

  立足优势,助力中国企业出海

  TCL创始人李东生带领团队走访海外市场,表示海外市场已成为中国企业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目前,TCL已在全球构建起全价值链本土化布局,为产业链创造近40万个就业岗位。

  香港南丰集团董事长梁锦松表示,珠三角9个城市与香港功能互补,香港在帮助企业出海方面具有巨大优势。澳门特别行政区候任行政长官岑浩辉也表示,澳门将继续深化与广东、香港的合作,共同开创大湾区合作新时代。

  在2024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上,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向世界发出诚挚邀请,欢迎全球伙伴来大湾区投资兴业、创新创造,共建共享最具活力、开放度、创新力的大湾区。

(图片来源: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肖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