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定调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推动经济持续回升
AI导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明年货币政策取向定调为“适度宽松”,释放了宏观政策逆周期调控力度加大的信号,对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有助于改善社会预期、提振市场信心,防范外部风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标志着我国自2011年以来首次调整货币政策取向,由“稳健”转为“适度宽松”,这一调整释放了宏观政策逆周期调控力度加大的信号,对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至关重要。
深刻理解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重大意义
面对国内需求不足的经济难题,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成为应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关键举措。2023年以来,CPI和PPI的低位运行反映了有效需求不足,但随着增量货币政策的出台,CPI温和回升,PPI同比降幅收窄,政策效用显现。2025年作为“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货币政策调整将为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此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助于改善社会预期、提振市场信心。中国人民银行的降准降息政策使市场信心持续增强,A股市场上涨,消费者和制造业信心指数回升。货币政策取向的调整释放了稳增长的信号,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激发经营主体积极性,推动实体经济稳定增长。
同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防范外部风险的有效路径。全球经济增速疲软、地缘政治紧张等外部环境变化带来不利影响,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仅推动国内经济发展,也是应对外部风险的重要举措。
科学规划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策略
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确保金融工作正确发展方向的关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基于最新经济形势判断,果断调整货币政策,体现了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加强货币政策超常规逆周期调节,以应对未来可能面临的复杂内部环境、严峻外部形势和不确定性因素。通过增强调控前瞻性,走在市场预期前面,才能有效应对各种超预期风险。
在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下,兼顾内外平衡,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既要强化预期引导,防止外汇市场形成单边一致性预期,也要以增量政策巩固国内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共同支持人民币汇率平稳运行。
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探索拓展中央银行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针对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中小金融机构等创新政策工具,逐步实现对金融领域的全覆盖。
精准把握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推进方式
综合运用准备金率、逆回购操作利率、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投放流动性,保持总体流动性充裕。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长期流动性,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了适宜的货币信贷环境。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持续发力,加强总量和结构的双重调控,引导增量货币顺畅进入实体经济和重点发展领域。目前已有近20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助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新动能加快形成。
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效果。中国人民银行围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质效。
加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管理,提高政策整体效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未来应进一步强化中国人民银行与财政部的紧密配合,通过相关政策及激励机制引导银行优化信贷结构,加强资金供给,并结合财政政策实现同向发力。
(陈雨露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开大学校长)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