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民营企业通过培训班提升国际竞争力,不同行业企业家分享出海经验,展现中国民营企业如何走上更深、更广、更高质量的出海之路。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郭霁瑶|北京报道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成功举办了新时代民营经济人士培育赋能第四期培训班,主题为“加强分类指导,助力民营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此次培训为期五天,通过课程学习、实地调研和讨论交流,吸引了众多怀揣出海愿景的企业家。

当前,中国货物贸易出口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2024年前十个月同比增长5.2%。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扬帆出海,“不出海,就出局”已成为行业共识。在培训期间,《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了多位来自不同领域和背景的民营企业家,通过他们的故事展现了中国民营企业如何走上更深、更广、更高质量的出海之路。

其中,淮海控股集团作为电动三轮车行业的代表企业之一,其出口贸易量在行业领先。淮海控股集团副董事长安桂辰表示,电动三轮车在美国等地成为一种有文化属性的潮品,产品符合当地使用场景,受到了消费者的热烈欢迎。此外,他还分享了在不同国家市场遇到的文化差异和应对策略。

太平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一家以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与管理为核心产业的企业,其品牌在国外比国内更响亮。董事兼CEO刘安琦表示,在基建行业,“中国”两个字就是金字招牌。他们通过招募本土员工、与本土企业合作等方式大力推进本土化发展,并积极参与国际展会,加强与国际市场、同行企业的交流。

巨力索具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杨超分享了公司参与卡塔尔世界杯主赛场项目建设的经历。他表示,面对重重困难和标准差异,他们坚持下来并与当地央企合作,成功完成了项目。巨力索具一开始就瞄准欧洲市场,不依赖低成本、低价竞争,而是从产品质量方面入手。

深圳鲲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战略副总裁卢逸表示,虽然公司还处于正要出海的阶段,但已经成功实现了可重构数据流AI芯片的规模化商用。他们正在积极探索如何将产品规模化推向国际市场,并期待构建一个系统化的海外业务体系。卢逸认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芯片的架构优势,他们正在尝试直接面对海外客户和与具有丰富出海经验的企业合作两种方式。

(配图:鲲云科技参加行业展会)

这些企业家们的故事展示了中国民营企业在出海道路上的探索与努力。他们通过不断创新和适应市场需求,成功地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