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随着我国债券市场不断扩容和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人民币利率衍生品市场进入高速发展期。香港交易所公告称将接受境外投资者使用债券通持仓中的在岸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作为北向互换通的抵押品,此举将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增强人民币债券吸引力。互换通持续优化完善,未来将有更多衍生品品种纳入框架。

新华财经北京12月16日电(王菁)随着我国债券市场的不断扩容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化,人民币利率衍生品市场迎来了高速发展期。境外投资者参与中国债券市场的便利性大幅提升,境内债券市场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持续完善,一个交易活跃、品种丰富、主体多元、监管成熟的市场体系正在逐步成型。

12月16日,香港交易所发布公告称,其旗下的香港场外结算公司将于2025年1月13日起,正式接受境外投资者使用债券通持仓中的在岸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作为北向互换通的抵押品。这一举措从官宣到落实,仅用了短短5个月时间,彰显了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的决心与效率。

业内专家指出,此举将为北向互换通投资者提供更多样化的非现金抵押品选择,有效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同时,这也有助于盘活境外机构持有的境内人民币债券,进一步增强人民币债券的国际吸引力。随着债券通与互换通协同效应的日益显现,国际投资者参与我国债券市场的热情将持续高涨。

互换通自2023年5月推出以来,运作平稳,交易量稳步增长。截至2024年11月底,已有71家境外机构参与北向互换通,11月日均成交额达182亿元人民币,较推出初期大幅提升。市场投资者类型广泛,包括境外央行、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基金等。

港交所公告还显示,新增的合资格抵押品可用于支付北向互换通交易的初始保证金,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进一步提高了其资金使用效率。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余伟文此前也曾表示,支持这一举措,认为这既能节约现金占用成本,又能有效盘活境外投资者的在岸债券持仓,提升其持债意愿。

中国银行香港金融研究院资深策略规划师应坚指出,鉴于离岸与在岸人民币债券收益率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境外投资者通过“互换通”进行在岸利率互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冲离岸基础交易的风险,从而有助于减缓离岸市场的波动。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高级分析师于丽峰表示,预计未来“北向互换通”将进一步丰富产品类型,便利境外机构进行流动性管理和风险对冲。同时,市场配套将不断优化,境外机构开户投资流程将进一步简化,参与成本将降低,从而支持国际投资者更高效地参与境内债券市场。

自“互换通”上线以来,境外机构在我国债券市场的持债余额整体呈现回升态势。央行上海总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末,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4.15万亿元,约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总托管量的2.7%。其中,国债、同业存单和政策性金融债是境外机构的主要持债品种。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通过参与“互换通”,外资机构可以更便捷地进入境内利率互换市场,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和对冲操作。随着外资持债的稳步提升,“互换通”业务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容,并与“债券通”产生更强的协同效应。

汇丰中国副行长兼资本市场及证券服务部联席总监张劲秋表示,中国债市的持续扩大开放、债券品种的日益丰富以及风险对冲机制的不断完善,将吸引更多境外投资者,特别是长期资金,将人民币债券作为其资产配置的一部分。这将有助于推动中国债市的投资者结构进一步多元化。

“北向互换通”自推出以来持续优化完善。今年5月,外汇交易中心、上海清算所和香港场外结算有限公司联合推出业务优化功能,包括新增合约压缩功能、新增历史起息合约和IMM合约等,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更为标准化、流动性更强的交易选择。

IMM合约的推出有利于降低定盘利率风险的产生。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部利率互换交易团队相关负责人表示,利率互换存在一个独特的定盘利率风险,如何有效管理这一风险对报价商来说是一个挑战。而IMM合约的标准化程度高,其开平仓交易不会产生定盘利率风险,能够更好地开展基差交易等策略。

央行发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当季人民币利率互换(含标准利率互换)市场达成交易8.8万笔,名义本金总额9.2万亿元,同比增长2.2%。从期限结构来看,1年及1年以下交易最为活跃。

业内人士预计,未来将有更多衍生品品种纳入“互换通”。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市场二部总经理卢向前表示,随着境外投资者持有的人民币资产规模持续增加,以及系列优化举措的推出,“互换通”交易规模和参与者将继续增加。未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将继续与其他金融基础设施合作,研究将更多境内利率衍生品品种纳入“互换通”框架。

此外,市场和客户也希望开放更多产品线,如境内回购、期货、期权等产品,进一步拓宽海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的渠道。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