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及“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虽随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稿未重复,但财政部会议明确提及。机构及专家建议不过度解读,明年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确保持续用力、更加给力。

在周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的字眼首次亮相,被多数投资人视为会议的主要超预期内容。然而,随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稿中未再提及该表述,引发部分投资者对股市的担忧,周五股市因此出现调整。

对此变化,机构及业内专家均认为无需过度解读,中央政策基调不可能在一周内调整。昨日,财政部会议也明确提及了“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

广发证券研报指出,12月的政治局会议是核心领导层的定调会议,级别更高,随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扩大化的会议,基调不可能一周内调整。新闻联播播出的通稿是浓缩版本,过度解读并不恰当。

此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稿明确提出提升赤字率,除2020年应对疫情临时提升至3.6%外,其余年份大多在3%或以下,2023和2024年目标赤字率均为3%。因此,2025年提升目标赤字率本身就是一种“超常规逆周期调节”。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认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是浓缩的概括性提法,新闻稿的压缩性质导致部分内容未被提及,并不等于会议未讨论。宏观政策已足够有力,新闻稿中未再出现该表述,并不意味着政策力度和基调变化。

董煜还指出,考虑到明年外部环境复杂,贸易等领域可能出现“超常规”情形,宏观政策需预留应对空间。引而不发,也是一种政策艺术。

昨日,财政部党组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指出明年将实施更积极的财政政策,确保持续用力、更加给力。这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旨在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同时充分考虑当前挑战;既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又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会议还指出,财政部门要提高财政赤字率,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项目、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同时,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兜牢基层“三保”底线。统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增加地方自主财力。及早谋划、落实落细各项财政工作,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文章来源: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