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蓝盾转债成为首只退市的可转债,标志着可转债市场进入新的风险时代。退市风险的出现将促使市场重新审视可转债信用风险,投资者需更加关注公司资质和偿债能力。同时,转债市场有望持续扩容,但仍需警惕风险。

蓝盾转债于7月28日结束了其退市整理期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并于7月31日正式被摘牌,成为中国可转债市场上的首只退市债。这一事件标志着可转债市场迎来了新的风险时代。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在全面注册制的背景下,A股退市公司数量预计将大幅增加,转债市场同样面临退市风险。蓝盾转债的退市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或将有更多转债面临同样的命运。退市风险的出现,将促使市场重新审视可转债市场的信用风险,资质较差、低评级的可转债或将面临新一轮的价值重估。

蓝盾转债的退市主要归因于其发行人*ST蓝盾连续数年业绩不佳,并收到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根据相关规定和上市审核委员会的审核意见,深交所决定终止*ST蓝盾公司股票及蓝盾转债上市。自1992年中国宝安发行首只可转债以来,我国可转债市场从未出现过退市情况,蓝盾转债打破了这一纪录。

在退市整理期,蓝盾转债首日大跌76%,随后价格持续在30元附近震荡,成交额大幅缩减。退市整理期最后一个交易日,蓝盾转债收涨近6%,报26.93元。此外,*ST搜特因连续20个交易日股价低于面值触发退市风险,其转债搜特转债也相应没有退市整理期。

搜特转债、蓝盾转债的退市将对可转债市场生态产生影响。可转债退市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强赎或回售,即发行可转债的公司把债券赎回并还清债务,这种可视为主动退市,对产品定价影响不大;另一种是正股退市,即可转债跟随正股退市,这种方式加大了转债违约风险。可转债能在证券市场上交易,是建立在它的正股能在证券市场交易的基础上的,而一旦正股退市,可转债不仅会失去自由转股的权利,还会失去定价基础。

史无前例的转债退市事件给投资者敲响了警钟,需要充分考虑公司的资质、偿债能力等。可转债对于发行主体基本面的分析,尤其是投资者对于资产和债务状况的分析以及组合风险控制提出了更专业的需求。即使可转债退市,依旧可以转让、转股、回售、赎回和到期兑付,保留了转债持有人重要的权利和可转债交易的基本要素。

当前转债正股退市仅仅是一个开端,后续或还会继续发酵。市场情绪可能会转入磨底状态,短期可以继续观察数个交易日,特别需要关注正股退市完全落地后对应转债的处置情况。考虑到估值冲击后转债整体相对性价比提升,可以重点关注正股资质尚可、转债价格具有一定安全垫、在信用风险的系统性冲击下可能被错杀的标的。

可转债作为一种攻守兼备的品种,过去数年中,不少投资者采用“双低策略”实现“躺赢”。但随着退市转债的出现,转债价格下限被打开,投资者需要仔细甄别转债发行公司的基本面,不能再简单挑选低价格、低转股溢价率的可转债。不过,从目前市场看,ST公司的可转债数量不算多,退市转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双低策略”失效。投资者在以“双低策略”为核心的基础上,需更加关注价格接近债底的转债,尽早发现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及时调整持仓组合。

尽管现在转债市场存在一定的信用风险,但在多数机构看来,转债市场有望持续扩容,仍值得布局。中国经济向好趋势不会改变,A股市场上升潜力巨大。投资者可以选择通过转债进行左侧布局,以小博大,等待市场迎来转机。同时,部分市场研究人士建议适度提高可转债发行门槛,以减少风险可能。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