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期央行持续净回笼资金导致短期市场流动性紧张,引发资本市场大幅调整。投资者担忧宽松政策导致风险积累,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面临多重目标权衡。我国货币政策在探索中逐步发展,通过LPR和利率走廊等措施引导市场利率。未来货币政策前紧后松可能性大,短期收紧更多是预期管理。

近一段时间,央行持续净回笼资金,导致短期市场流动性紧张,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利率DR001和DR007迅速攀升至6年来新高。这一变动引发资本市场大幅调整,众多前期表现强势的股票遭遇显著下跌。

投资者将市场流动性收紧与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此前的言论联系起来,担忧宽松政策导致宏观杠杆率快速上升,积累了房价和股市上涨的风险。然而,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往往面临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等多重目标的权衡,特别是在资产价格上涨的背景下,货币政策对物价的影响逐渐减弱。

在经济下行周期,扩张型货币政策虽可提升总需求并稳定就业,但可能引发未来物价上涨的隐患。当物价上涨时,若总需求扩张已带动经济复苏,货币政策转向可压制物价,但需要时间,且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损失较小。然而,若物价上涨而经济增长未恢复,货币政策将面临两难境地,转向可能对经济增长造成更大打击。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央行在面临经济下行风险时首先考虑放松货币政策,这直接推动了房地产和股市等资产价格的上涨。然而,过度的货币刺激导致资产价格上涨至前所未有的水平,增加了居民购买资产的难度,背负过度债务,减少日常消费。这表明货币政策刺激的边际作用减小,需加大刺激力度。但全球多数发达国家已将利率降至零甚至采取负利率政策,货币政策空间有限。

我国在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考虑了资产价格因素,并在实践中逐步探索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货币政策之路。通过推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和建立利率走廊等措施,引导市场利率在合理范围内浮动,避免短期市场利率波动过大影响经济秩序。在面临市场流动性紧张时,央行会及时释放流动性稳定市场,减少金融市场波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此外,货币政策还越来越关注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的走势。中国金融学会会长周小川曾表示,货币政策的制定需要引入广义的通胀概念,以涵盖居民日常生活支出的全面情况。此次货币政策的临时收紧是综合考虑资产价格上涨、广义通胀问题以及我国经济受疫情冲击影响逐渐减弱所作出的正常反应,旨在维持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并压制资产价格,防范局部泡沫风险。

然而,平抑资产价格仅靠货币政策容易造成对实体经济的误伤,还需要其他财税等手段配合。近期热点地区已开始对涉房贷款进行严控,并对假离婚购房进行特别约束。通过财税等政策控制房地产的信用创造比直接收紧货币政策对防风险的作用更大。

央行2021年工作会议提出保持广义货币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考虑到我国经济增速受去年基数影响将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货币政策前紧后松的可能性较大。整体债务压力较大,短期利率快速提升将增加利息支出,不利于经济稳定。因此,货币政策短期大概率不会大幅转向,临时性收紧更多是预期管理,对资金通过资本市场套利行为进行震慑,并预期未来利率中枢可能逐步上移。

(文章来源:贝果财经;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