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预制菜市场的火热吸引了大量资本和企业,但消费者对于预制菜口味的评价褒贬不一。预制菜普遍盐含量过高,口味复原程度需改进。尽管如此,预制菜行业潜力巨大,上市公司业绩持续增长,市场关注度高。

近年来,预制菜市场的持续火热吸引了大量资本和企业的涌入。然而,在消费者端,预制菜的味道如何,却是一个难以统一意见的问题。

有调查显示,预制菜普遍存在盐含量过高的问题。据中新网报道,许多预制菜成分表中的“钠”含量惊人,有的每100克食物中含钠量甚至超过1000毫克。这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预制菜中钠含量普遍过高”、“吃一顿咸一天”等话题迅速冲上热搜。网友们对此表示担忧,认为在刻意减盐时,预制菜中的高钠调料容易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摄入过多盐分。

预制菜口味问题亟待解决

据媒体报道,目前市场上很多预制菜每100克中的钠含量都在500毫克左右。在某电商平台上售卖的“湘西外婆菜”预制菜,每100克中的钠含量更是高达1250毫克;而一款“红烧肉”预制菜,每100克中的钠含量也达到了560毫克。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的食盐不应超过5克,而食盐中的钠含量约为40%。也就是说,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的钠不超过2000毫克。考虑到很多预制菜的重量在300克到500克之间,如果按照“每100克中钠含量500毫克左右”来计算,一份重量为300克的预制菜中的钠含量就达到了1500毫克,接近建议摄入量的上限。

对于预制菜中高钠含量的原因,网友们纷纷猜测。有人认为,“甜与咸是天然防腐剂,许多预制菜为了避免食物变质,不得不加咸或甜。”还有人认为,“预制菜口味较重是为了掩盖再次加热煮制后的味道变化,味道太淡容易吃出不新鲜的感觉。”此外,也有网友指出,“要味道好吃就得高盐高脂,寡淡无味的‘健康食品’虽然健康,但没人买也没用。”

事实上,尽管预制菜被资本看好,但消费者对于菜品口味的关注度并不高。艾媒咨询发布的《2022年中国预制菜行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61.8%的消费者认为预制菜的口味复原程度需要改进,47.8%的消费者认为预制菜的食品安全问题需要改进。在消费者认为预制菜行业需要改进的问题中,口味复原程度排在第一位。

预制菜行业潜力巨大,公司业绩持续增长

尽管预制菜面临口味众口难调的问题,但后疫情时代培养起来的居家办公习惯以及外卖平台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料理包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为预制菜带来了巨大的潜力。

作为2022年消费领域的“当红炸子鸡”,预制菜不仅受到了资本的青睐,还引起了各地政府、上市公司、创业者等市场主体的热切关注。从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扶持培育政策,到行业协会成立专业委员会、制定团体标准护航行业发展,预制菜已集结了上中下游企业,产业链供应链正全速发力。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预计保持20%以上的增速,并有望在2023年突破5100亿元。

受益于行业的大发展,率先布局预制菜业务的上市公司今年上半年普遍迎来了业绩增长。其中,国联水产预制菜业务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5.61亿元,同比增长36.17%;安井食品预制菜业务中的菜肴制品收入同比增长了185.33%;而拥有预制菜业务的海欣食品、得利斯上半年净利增幅均超过100%。

正值我国预制菜行业总体爆发之际,方正证券认为可重点关注三类机会:一是中游食品龙头以及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食品制造商;二是业绩弹性高、基本面不断改善的上游原料玩家;三是下游具备品牌势能、研发优势以及食品定位清晰的餐企。这些企业在自身优势赋能下,预制菜业务成功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