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全国政协委员潘建伟透露,中国正在研制中高轨量子卫星,以构建广域量子通信网络。同时,他也提出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提案,并强调了自主研发高端国产化仪器材料设备的重要性。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在3月4日晚的媒体采访上透露,中国正在积极推进中高轨量子卫星的研发工作。这将是中国在量子通信技术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

潘建伟指出,他们正与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携手,致力于中高轨量子卫星的研制。未来,通过结合高轨卫星与低轨卫星,中国将构建出覆盖广泛的量子通信网络,这将极大提升量子通信的效率和范围。

回顾2016年,潘建伟团队成功发射了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然而,“墨子号”作为低轨卫星,其覆盖范围和工作时间均受到一定限制。相比之下,中高轨量子卫星将拥有更长的实验时间和更广泛的覆盖范围,从而能够推动量子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在今年的两会上,潘建伟还提出了关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提案。他强调,高端国产化仪器材料设备的自主研发对于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至关重要。在面临国际激烈竞争时,自主研制高端仪器设备材料将成为中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要条件。

此外,潘建伟还高度关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呼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供有力的政策和制度建设支持。他认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离不开基础创新体系能力的建设,这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在谈及中国科技的进步时,潘建伟表示,过去十年,中国在物理学等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已经走在世界科研的前沿。同时,他还透露,去年夏天,潘建伟团队发射了世界首颗量子微纳卫星“济南一号”,这将有助于构建低成本、实用化的天地一体化量子保密通信网络。

在回应通用量子计算何时实现的问题时,潘建伟表示,在量子计算真正实现通用之前,还需实现量子纠错,而这一过程仍需10-15年时间。他同时指出,目前量子计算尚无法解决实际问题,不应过度炒作。尽管如此,他仍然相信量子计算在量子化学、材料设计等领域将取得较大进展。

(图片来源:网络;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