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年轻人开始采用各种策略对抗“大数据杀熟”,包括利用算法、互联网匿名与隐身等方法。国家相关部门联合发布专项行动通知,严禁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并要求提升优惠促销透明度,深入整治“信息茧房”等问题。

近日,“年轻人开始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的话题在网络上掀起热议,并迅速登上微博热搜。不少年轻人纷纷晒出自己的攻略,分享如何对抗算法带来的“越用越贵”“越看越烦”现象。

有网友分享,第一次搜索机票时,直飞最便宜的也要4309元,随后通过反复评论表达不满,最终机票价格降至1903元。这种“用算法打败算法”的策略,正被越来越多年轻人采用。他们通过积极表达、点赞评论,主动寻求多样化的信息流,建立自己的“人设”,从而影响算法推送。

互联网匿名与隐身也成为另一种对抗策略。今年年初,网络上出现大量使用粉色小恐龙头像的“momo”账号,年轻人借此掩盖个人信息,躲避算法追踪,摆脱基于身份标签的推荐模式。

此外,无痕浏览、清理网页cookie、减少App使用时间等方法也被广泛采用,以消除互联网痕迹,使算法“无处可寻”。这些举措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讨论,许多网友表示有过类似经历。

据中国之声报道,某投诉平台上关于“大数据杀熟”的投诉累计达8167条。例如,一位消费者反映,作为某平台的十年铂金会员,她上周订购的机票价格为2510元,而同一航班的票价在新用户平台上仅为2000元。这引发了关于差异化营销与“大数据杀熟”的边界讨论。

然而,多家旅游出行平台官方客服表示,机票价格实时变动且受多种因素影响,无法证明用户评论行为对降价有直接决定作用。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院长张晓峰指出,虽然这些“小聪明”“土办法”可能暂时有效,但想要彻底根治“大数据杀熟”,还需政府和行业组织制定相关标准,加强监管和自律。

11月24日,国家相关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严禁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并要求提升优惠促销透明度,清晰说明优惠券的领取条件、发放数量和使用规则等内容。同时,深入整治“信息茧房”、诱导沉迷等问题,构建防范机制,提升推送内容多样性。

张晓峰建议,政府和行业组织应制定相关标准,将拒绝大数据“杀熟”和保护个人隐私纳入行业自律和企业自我治理范畴。同时,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常态化监督机制,共同推进“算法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