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年底,多家消费金融公司大规模发布不良贷款转让公告,呈现高频次、大规模、低价成交的特点。业内专家指出,这是消费金融公司积极自救、减轻经营压力的需要,但也暴露出贷前风控、自主获客等方面的不足。未来需要加强科技投入,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年底,消费金融公司纷纷加速处理不良资产。近日,包括中银消金、中邮消金在内的多家消费金融公司大规模发布不良贷款转让公告,再次引起市场广泛关注。据统计,截至12月16日,今年已有17家消费金融公司挂牌转让不良资产,呈现高频次、大规模、低价成交的特点。

年末,中邮消金、中银消金、长银五八消金、捷信消金等多家消费金融公司集中挂牌转让不良贷款。其中,中邮消金发布的第3—6期个贷资产包未偿本息总额达71.7亿元;中银消金更是连发多期,包括重新挂牌的资产包在内,规模庞大。捷信消金和长银五八消金也相继发布了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未偿本息总额分别高达8670万元和5.26亿元。

今年以来,消费金融公司加速出清不良资产已成为普遍现象。银登网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消费金融公司不良贷款转让业务未偿本息成交规模已达164.5亿元,且逐季度增长。这背后,既有个人类不良贷款批量转让试点机构范围扩大的原因,也有消费金融公司处置理念转变的推动。

值得注意的是,不良资产转让价格普遍较低,大部分在1折以下,有的甚至低于0.2折。折扣力度与加权平均逾期天数呈正相关,流拍后再次挂牌的资产包折扣力度更大。这种“骨折价”转让反映了市场对不良资产质量的谨慎评估和低预期。

面对市场竞争加剧、经济环境变化等挑战,消费金融公司加速转让不良资产既是积极自救,也是减轻经营压力、聚焦核心业务发展的需要。然而,这也暴露出消费金融公司在贷前风控、自主获客等方面的不足。未来,消费金融公司需要加强科技投入,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与效率,从源头做好自主获客和风控工作。

业内专家指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已成为消费金融公司不良处置的常规手段。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和市场机制的完善,消费金融公司还将探索更多元化的不良资产处置手段。同时,也需要加强监管和自律,防范助贷机构等合作方的违规行为给持牌消金机构带来的风险。

展望未来,随着经济复苏和消费者信心的提升,消费金融市场需求有望回暖。但消费金融公司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推动业务平稳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在保持业务增长的同时提升资产质量,将是消费金融公司需要长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