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AI硬件创业领域经历从AI大模型到硬件产品的转变,强调产品与市场的匹配度。文章探讨“AI+硬件”模式的问题及“硬件+AI”的转型之路,指出初创公司需从产品营销全局出发,面对手机厂商的竞争,寻找新方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石恩泽深圳报道

当前,从AI大模型到AI硬件产品,全人类的愿景故事逐渐转向现实,而变现成为最终的落脚点。产业界愈发重视PMF(Product Market Fit),即产品与市场的匹配度,要求产品与市场形成销售闭环。这一趋势促使硬件公司不再仅仅依赖成本竞争,而是回归初心,深入挖掘目标用户对产品最本质的需求。

然而,随着AI技术的热潮,业界初期过于关注大模型技术,导致许多创业团队先形成与AI大模型相关的IDEA,再寻找硬件产品相关人才,形成“AI+硬件”的模式。但这种模式往往因过度强调AI而忽视硬件合理性,导致硬件产品难以顺利推出。青蓝图产品营销咨询创始人邹霖指出,近年来,不少拥有AI大模型技术的团队因未能及时找准硬件市场的真实需求,最终失败。

在AI创业赛道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资本要求AI产品不仅具备技术壁垒,还要受用户喜爱,且销量暴涨。要满足技术、用户和销量三层标准,需从产品营销的全局出发,而非仅从AI角度考虑。邹霖强调,“新手光环”的双重buff期已过,AI智能设备领域的“时代红利+产品创新”两大因素已被众多创业团队利用。

近年来,为了填补手机和大模型之间的硬件空白,海内外AI创业公司推出了各种可穿戴设备,如AI录音耳机、AI问答眼镜等。然而,硬件产品的想象力有限,各家开始“卷”产品。初创公司PLAUD.AI推出的可接入GPT整理会议纪要的录音笔“PLAUD NOTE”,因其创新设计,在不到一年内销量超过30万台。该产品的成功不仅得益于创新设计,还与时代红利密不可分。但如今,手机厂商已加速进入AI硬件领域,初创公司的机会和空间逐渐减少。

面对日益激烈的AI硬件赛道,如何另辟蹊径?一个AI硬件出海创业者提到了美国体育科技初创公司Volley的AI发球训练机。该产品通过视觉算法和机器学习模拟练习程序,成为有思想的陪练,而非无感情的发球机。Volley将自己定位为为球拍运动带来创新的公司,而非AI公司。与“AI+硬件”类公司不同,Volley是从专业硬件设备向AI version迭代升级,是典型的“硬件+AI”。这种模式的团队成员配比也不同,“硬件+AI”公司更注重细分领域的热爱和专业知识。

随着可穿戴智能化产品方向开始存量博弈,初创公司不仅要与同行竞争,还要与手机厂商争夺市场份额。因此,“AI+硬件”的创业方向愈发艰难。而“硬件+AI”产品在PMF上具有先发优势,AI的到来给了细分领域公司重新洗牌的机会。然而,这样的机会也将稍纵即逝,“硬件+AI”也将面临激烈竞争。多位AI硬件创业者认为,明年这个时候,“硬件+AI”类型的公司或将失去进场机会。但对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明年将有一批AI原生电子产品涌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日常生活。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