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经济在11月份延续了回升态势,创新动能增强,消费市场稳步增长,外媒纷纷作出积极评价,认为中国经济基础稳固,未来有望实现全年增长目标。

“中国经济呈现多个领域的积极信号”“11月经济数据总体向好”“有望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16日,中国官方公布11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后,众多外媒纷纷作出积极评价。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中国经济的稳步回升,进一步验证了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的准确判断。欧莱雅北亚总裁及中国首席执行官博万尚在接受《国际锐评》采访时表示,尽管全球经济面临诸多挑战,但欧莱雅始终对中国经济及其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数据直观展示了中国经济的活力:11月份,中国经济延续了自9月份以来的回升态势,运行质量持续优化。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创新动能显著增强。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等重点科技产品增速迅猛;另一方面,高技术产业增长势头强劲,前11个月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8.2%和10.2%。这些均体现了中国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带动作用。

消费市场的稳步增长同样释放出积极信号。前11个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4.2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5%。外界认为,这标志着中国消费市场正在稳步复苏。其中,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7.4%,明显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整体增长,显示出中国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势头良好,未来潜力巨大。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明年九项重点任务中,全方位扩大内需位列首位。前11个月的消费表现,无疑为明年扩大内需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一些外媒还注意到,作为观察市场供需关系变化的重要指标,中国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较上月有所回落,这主要受气温偏高、鲜活食品价格下行等因素影响。然而,扣除食品和能源后的核心CPI涨幅实际较上月扩大,总体保持平稳,这表明市场供求关系正在逐步改善。随着中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工业消费品供应充足、服务供给总体稳定以及经济回升带动需求扩大,CPI有望进一步改善。

从国际视角来看,中国11月份的经济成绩实属不易。今年以来,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全球经济复苏放缓,中国经济在调整转型过程中也面临诸多困难。然而,中国经济何以能顶住压力、稳中有进?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孝松在接受《国际锐评》采访时表示,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经济基础稳固、优势突出、韧性强大、潜能巨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同时,随着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的组合效应持续释放,国民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变化不断增多。

从外部环境来看,中国与世界各国保持稳定的外交关系,为对外经济交往提供了良好基础。此外,中国不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深化金砖国家合作机制,进一步扩大了经贸朋友圈。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这进一步增强了外界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指出,中国对外资的友好程度不断提升,海外长线资本与投资者对中国的关注度也在朝积极方向发展。欧莱雅北亚总裁及中国首席执行官博万尚也表示,未来欧莱雅将更加注重消费者体验,不断创新技术,以更好地覆盖各类型消费者。

在动荡的世界中,信心比黄金更宝贵。近期中国经济的一系列积极信号表明,中国有信心实现5%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并继续发挥世界经济增长最大引擎的作用。对于世界而言,这样的积极信号越多,意味着机遇与红利也将更加充沛。

(央视新闻客户端国际锐评评论员)

(文章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