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第九届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在广州召开,聚焦商业保险对医药创新的支撑作用。会议讨论了当前创新药行业面临的挑战和商业保险在支撑医药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构建多元支付体系的必要性。

近日,第九届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在广州隆重召开。在温暖的春日里,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回忆起2016年第一届大会时,正值中国药品监管在毕井泉局长的领导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一变革为中国医药创新迎来了“春天”。

然而,历经数年的资本寒冬,中国创新药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药企融资难、医院盈利难、医保压力大、商保定价难,这些问题相互交织,严重制约了产业创新升级。解开这一死结的关键,被寄予在力量相对薄弱的商业保险(商保)上。

中国药促会医药政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军帅对此提出了深刻的“灵魂三问”:仅凭商保能否支撑起中国医药创新?何种商保能胜任此任?如何构建这样的商保体系?

在创新药领域,尽管投资者对“924”行情仍记忆犹新,但醴泽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张勇却指出,创新药企并未像其他行业一样迎来显著反弹,最大的挑战在于当前的支付环境不够友好。他亲眼见证了国内创新药商业环境的巨变,从最初的高价进口药到如今价格大幅降低的先进抗体药物。

以PD-1药物欧狄沃为例,其在国内的定价仅为美国的45%左右,这直接反映了中美两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差异。中国已构建起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框架共同发展的体系。而美国则奉行以商业保险为主的混合型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支出占GDP比重远超中国。

尽管医疗支出预算赤字给中国政府带来压力,但美国医疗行业对GDP的高贡献率也为中国提供了借鉴。创新药定价直接影响产业发展,历史上欧洲因药品支出过高而实施强硬政策控制价格,最终削弱了其在全球生物制药界的地位。

因此,中国不能再走日本和欧洲的老路,而是要打造多元的支付体系。商业健康保险已成为不得不做的选择。近年来,日本创新药产业因控费措施而发展放缓,被中国超越。目前中美两国在国际临床试验中的占比已超过51%,中国需构建多元支付体系,让医保不仅限于社会基本医疗保险。

商业医保在支撑医药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商业健康险对创新药支付的总规模持续增长,对创新肿瘤药的支付比例也有所提升。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发布,进一步扩大了健康保险覆盖面,丰富了商业医疗保险产品形式。

从数据上看,国内商业健康险对创新药支付的总规模从2019年的34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70亿元,对创新肿瘤药的支付比例从6%增长到9%。此外,惠民保作为顺应时势的明星产品,突破性地放开既往症患者和老龄群体投保,参保人数和保费规模均达到新高。

然而,尽管商业健康险在覆盖药品品种、受惠人群范围和药品支付贡献方面均有所增长,但其对创新药市场的支付比例仍然有限。同时,商业健康险保费规模的增长速度也在逐渐放缓,给保险公司带来了较大经营压力。

因此,仅依靠惠民保还不够,需要平行发展高端商业健康险。大力拓展商业健康保险将满足老百姓的医疗需求,减轻医保压力,有利于医疗机构和创新药企业的发展。然而,如何构建理想的商保体系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内商业健康险在全部保险中的保费规模占比仍较低,且缺乏了解医疗的专业人士。未来,商业健康保险应包括惠民保模式和高端商业保险两个层次,促进医疗机构和企业联合推动先进理念,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国家政策的引导作用也至关重要。通过公布产品分类或分层目录,让普通消费者清晰了解产品之间的差别和赔付内容,有助于培育市场。此外,还需在全国层面统筹设定相应规则,旗帜鲜明地支持创新药械。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