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深圳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提升便利化水平。超1400家企业参与,业务规模超900亿美元。跨境收支总额全国第三,人民币成深港间第一大跨境结算货币。跨境金融改革创新深入推进。

今年2月,深圳在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指导下,正式启动了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这一举措极大地提升了深圳在跨境贸易投融资领域的便利化水平。

据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12月13日透露,自试点启动至11月末,已有超过1400家深圳企业积极参与,业务规模突破900亿美元大关。其中,深圳企业的外债新增登记金额和实际流入资金分别实现了2.6倍和3.1倍的增长,这一显著增长标志着深圳已成为吸引和利用长期外资的又一“便利化”通道。

数据表明,2024年1至10月期间,深圳的跨境收支总额在全国排名第三,其中人民币已经连续五年稳居深港间第一大跨境结算货币的地位。

此外,河套“科汇通”试点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已在北京、上海、天津等16个地区推广。这一试点不仅解决了非企业科研机构境外汇入科研资金无法可依的难题,还为科研资金跨境调拨开辟了“绿色通道”。深圳在优化境外来华人员外汇服务方面同样不遗余力,提供了便捷的“外卡内绑”移动支付服务,使得2024年1至11月,微信支付“外卡内绑”在深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分别实现了1.4倍和1.8倍的增长,用户覆盖全球200余个国家。

在推动跨境金融改革创新方面,深圳还充分发挥了一体化资金池的政策优势,通过扩大试点范围和提高效率,截至2024年11月末,深圳一体化资金池试点企业已达52家,惠及境内外成员企业超过1700家,业务规模超过2200亿美元。这些试点企业涵盖了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通讯设备等多个行业,为深圳企业增加了财务收入并节约了税务成本。

在“跨境理财通”试点方面,深圳也进行了优化升级,包括准入条件、机构范围、产品范围、个人额度以及宣传销售等五个方面。截至2024年11月末,深圳25家试点银行已累计开立“跨境理财通”账户6.4万个,跨境收付金额合计达到427.4亿元,分别占粤港澳大湾区的48.1%和44.2%。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深圳科创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主体还扩大至科技型中小企业。这些中小科创企业可以在1000万美元内自主借入外债,不再受净资产规模的限制。这一举措为中小科创企业开辟了跨境融资的新渠道,助力它们更好地利用境外资金。截至2024年11月末,深圳已有31家科技企业参与试点,涉及电子机械制造、软件与信息技术等多个行业领域,金额合计达到2.03亿美元。

为了推动解决“走出去”企业的跨境金融服务需求,自2024年5月以来,深圳还持续组织开展了跨境金融服务银企对接系列活动,通过搭建政银企合作桥梁,深入了解企业诉求,并为出海企业提供及时且针对性的配套综合金融服务。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