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4年1-11月,国内乘用车产销量同比双增长,A/B级车销量占主导。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增长迅猛,智能化配置成为消费者购车新标准。各品牌为20万元以下车型打造新的竞争要素,市场竞争激烈。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下称“中汽协”)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1至11月,国内乘用车产销量分别约为2445.9万辆和2443.5万辆,分别同比增长4.3%和5%。

A级车继续领跑传统燃料乘用车市场,前11个月累计销售751.1万辆,B级车紧随其后,销量为371.7万辆。A/B级车销量合计占传统燃料乘用车总销量的83.1%。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同样由A级和B级车主导,前11个月销量分别为324.9万辆和362.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6%和79.2%。

(图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中汽协预测,随着政策效应的累积和车企促销活动的持续,12月汽车市场将保持良好势头,全年汽车产销量有望保持在3000万辆以上。

传统上,车辆级别由车长、轴距和动力等因素决定。然而,随着车辆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和车型的不断迭代,以及行业“价格战”的冲击,ABCD级车型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如今,价格与智能化配置已成为消费者判断车辆级别的新标准。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指出,ABCD分级是燃油车时代的产物,新能源车多采用中型车、大型车、豪华车等类别分级。品牌方在推广新车时,不再单独强调车型的长宽高尺寸,而是更关注新车在相同价格区间内的竞争力。

顺应这一趋势,各品牌纷纷为20万元以下车型打造新的竞争要素,掀起新一轮竞争。A级车通过长续航和智能化技术打入B级车市场,而B级车则通过价格攻势向A级车发起挑战。

今年三季度以来,多款全新A级/A+级车型如小鹏MONA M03、长安深蓝S05、埃安RT、吉利银河星舰7 EM-i等相继上市,这些起售价低于12万元的车型在市场上反响热烈。小鹏MONA M03作为小鹏汽车的走量车型,采用车端成本更低的纯视觉智能驾驶方案,上市以来连续三个月交付量破万辆。长安深蓝S05则以“可拍可投”为亮点吸引年轻消费者,上市40天交付量突破1万辆。

随着激光雷达交付成本降低,部分品牌开始尝试将这一配置下放至20万元级别的车型上。广汽埃安RT就是其中的代表,其顶配和次顶配版本配备有126线可变焦激光雷达及英伟达Orin-X高算力芯片。

比亚迪也被传有意将高阶智驾功能下放到10万-20万元级别的车型上。尽管官方未确认该消息,但从其整合智驾团队、入股卓驭科技等一系列举措来看,比亚迪在智能驾驶研发方面持续发力。

吉利银河星舰7 EM-i和即将上市的奇瑞风云A8L则以低能耗和超长续航为卖点。前者在CLTC工况下的亏电油耗低至3.75L/100km,综合续航可达1420km;后者极限综合续航或达到2000km以上。

在B级车市场,20万元的“价格门槛”正在被打破。小米SU7、极氪007后驱增强版、2024款智己L6、领克Z10、2025款比亚迪汉、小鹏P7+等新能源车型展开激烈竞争。同时,燃油车市场的价格竞争也更为激烈,由合资品牌主导的B级车市场格局已被自主品牌改写。别克君越2025白金款上市时推出5万元限时优惠,入门价降至15.99万元。

根据中汽协数据,今年1至11月,传统燃料乘用车销量主要集中在10万-15万价格区间,累计销量453.9万辆。而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主要集中在15万-20万价格区间,前11个月累计销量296.6万辆,同比增长18%。

(图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对于A/B级车消费者而言,续航里程、屏幕尺寸、智能化配置等都是关注的重点。此外,车辆充电速度、车内是否配备无线充电功能以及HUD抬头显示等也是购车决策的关键因素。

(文章来源:时代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