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积极信号,专家热议财政政策与扩大内需
AI导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积极信号,明确实施更积极财政政策。专家热议提高赤字率、增发国债等措施,强调扩大内需重要性,预测明年财政赤字率或接近4%,2025年中国名义GDP增速有望回升至5%以上。
“当前政策正逐步摆脱过去的路径依赖,勇于打破传统思维定式。”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在《财经》年会暨2024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明确表示。
昨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了多项积极信号,明确提出将实施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然而,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日益加剧,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内需疲软、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等多重挑战。
针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及的提高赤字率、增发国债、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及降准降息等措施,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预测,明年中国财政赤字率或将接近4%,超长期特别国债规模(不含国有大行注资)可能达到2万亿元,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预计在4.5万亿至5万亿元之间。
邢自强同样认为,凭借中国强大的国家资产负债表,完全有能力承受较高的中央财政赤字率。与过去过于保守的财政政策不同,此次会议明确提出提高财政赤字率,预计明年官方预算赤字率将显著提升,甚至有望超过2020年的3.7%,达到4%或更高水平。
邢自强强调,与以往侧重供给侧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同,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大力提振消费”作为下一阶段重点任务,消费在经济中的重要性显著提升。同时,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稳定房地产市场方面,中央政府也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汪涛指出,作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占全球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左右,对国内经济具有巨大拉动作用。然而,在当前形势下,依靠出口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的空间有限。因此,全面扩大内需成为应对未来外部冲击和当前内需不振的最主要政策。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认为,在当前形势下,中国经济最大的优势在于庞大的潜在内需和统一的大市场。提升内需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李稻葵进一步指出,国内内需不足的直接原因是地方债债务水平持续高企。他建议通过大规模增加国债发行(如10万亿、20万亿)来快速置换地方债,从而有效化解地方债务问题。随着地方债务问题的逐步解决,消费者信心也将逐步恢复。
展望未来,李稻葵预测,随着实体经济的逐步回升,2025年中国名义GDP增速有望高于2024年,回升至5%以上。同时,股市也将迎来更加稳健的发展。
(图片来源:网络;文章来源:财联社)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