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5年经济工作做出全面部署,核心是安排重点任务,扩内需、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成重头戏,一揽子增量政策效果逐步显现,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隆重举行,会议紧密围绕12月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所确定的政策基调,全面部署了2025年的经济工作,其核心在于规划并安排了2025年需重点推进的各项任务。

从会议内容来看,2025年的首要重点任务是“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这一任务排序与去年相比有所调整,凸显出明年扩大内需将成为首要工作重点。

在货币政策方面,会议对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安排进行了明确,包括“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确保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与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为了深入理解最新的宏观调控思路和货币政策的最新表述,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进行了解读。他表示,人民银行将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适时降准降息等措施,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与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同时,将在价格上持续发力,在总量上继续施力,在结构上聚焦用力,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防范资金空转,兼顾支持实体经济增长和银行稳健经营的平衡,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一揽子增量政策的效果正在逐步显现。今年以来,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持续加大,目前政策效果已初步显现,市场预期得到改善,经济延续回升势头,循环更加顺畅。

具体来看,10月份生产和消费均出现边际向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当月同比降幅收窄,企业效益和预期有所改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加快至4.8%。11月份宏观先行指标和高频数据总体延续好转势头,制造业PMI连续两个月位于扩张区间,新订单指数、乘用车零售、房地产销售以及新出口订单指数均有所回升,显示出外贸企业的较强韧性。

市场普遍认为,前期政策效果将持续显现,年内支撑经济回升向好的积极因素依然较多。已有市场机构将四季度经济增速预期大幅上调至5%以上。这些增量政策不仅对经济回升向好发挥了积极作用,还为经济的中长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我国在经济运行的关键时点果断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组合拳”,力度大、覆盖面广、针对性强,效果不断显现,有力提振了市场信心。高盛、摩根大通等境外机构已纷纷上调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此外,业内人士还指出,这些增量政策在加强逆周期调节推动经济回升向好的同时,也着眼于打基础、利长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还将在中长期持续显现。

在货币政策方面,宏观调控思路正在逐步优化。从近期一系列政策操作和官方表态来看,我国宏观调控思路正在动态调整,逐渐从过去的更多关注投资向投资与消费并重转变,并更加注重消费的作用。

例如,在扩内需部署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先要求“大力提振消费”。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这意味着2025年要把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与以往逆周期调节往往更多偏向投资有所不同。这显示出明年各项宏观政策将向提振消费集中用力,推动居民消费加速增长。

同时,宏观调控政策不仅聚焦于短期需求不足,还着眼于破解制约经济中长期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能。市场专家认为,未来要从供需两端进一步改善经济基本面。在投资方面,要注重扩大有效投资,短期内能够创造需求和就业岗位,中长期形成高质量供给,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在消费方面,要充分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

此外,有专家还指出,当前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较高,已处于较高水平。在保持金融支持合理消费的同时,也要结合不同群体特征,防范高杠杆人群过度金融问题。从根本上看,公众消费潜力的释放需要依赖于民生领域保障到位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只有居民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才能持续提高消费能力,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

近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明确了我国明年将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邹澜司长表示,中央定调货币政策取向为“适度宽松”,具有极强的信号意义,强化了政策的延续性和有效性。这有利于增加投资者信心、提升消费意愿、进一步激发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推动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同时,邹澜司长还指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是逆周期调节的体现。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增强了货币政策的应对能力和空间。

权威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货币政策表述的调整意味着明年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对实体经济较大的支持力度。在当前经济回升向好仍面临不少内外部不确定性、物价持续低位运行的情况下,这是十分必要的,也体现了“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的中央决策部署。

未来,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还将与总体宏观调控思路转变保持一致,更多支持促消费、惠民生。王青认为,2025年央行会继续实施有力度的降息降准措施,而且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也会适时下调,进而引导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下行。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