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11月信贷社融数据显示,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继续呈现边际转好趋势,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和不良资产处置加快,住房贷款增速回升,提前还款现象减少,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未减弱。

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于12月13日公布的11月信贷社融数据显示,在多项增量政策的持续推动下,11月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呈现出进一步边际好转的趋势。

具体来看,今年前十一个月,人民币贷款总额增加了17.1万亿元,住户贷款增速也在上升,特别是个人房贷呈现出企稳回升的态势;当月住户中长期贷款新增近3000亿元,环比增长显著。

数据进一步显示,11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7.1%,较上月微降0.4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7.7%,较上月微降0.3个百分点。专家指出,尽管当月贷款增速环比微降,主要受部分短期因素影响,如地方化债力度加大和不良资产处置加快,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并未减弱。

从价格层面分析,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持续下降。央行初步统计数据显示,11月新发放企业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为3.45%,较上月低2个基点,较上年同期低36个基点;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本外币)利率为3.08%,较上月低7个基点,较去年同期低92个基点,均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加快影响信贷存量

今年1—11月,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17.10万亿元。近期,地方政府债务置换速度加快,对信贷存量产生了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了单月新增信贷规模。

为应对债务问题,中央出台了化债组合拳,包括新增6万亿元地方政府再融资专项债额度,并从2024年起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用于置换隐性债务。目前,全国地方政府再融资专项债券发行金额已基本达到全年计划发行额度。

据市场机构调研,融资平台等主体在获得专项债资金后,大部分会在10—20天内归还债务,其中绝大部分为贷款,以避免债券和贷款“两头付息”。预计11月全国完成近2500亿元地方债务置换,12月还将有更大规模的债务置换。

业内专家表示,地方政府债务压力缓解后,将更有利于发展实体经济,对于纾解债务链条、畅通经济循环、防范化解风险等方面都具有多重积极效应。对于银行机构而言,贷款减少转为政府债券增加,对银行资产的影响整体中性。虽然债务置换可能减少银行利息收入,但地方专项债券的风险权重(20%)低于贷款(75%~100%),债务置换后将降低银行的信用风险和资本消耗。

不良资产处置加速

不良资产处置加速同样影响了信贷存量,进而影响了当月新增信贷规模。随着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的有序推进,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按下“加速键”。三季度以来,挂牌转让的不良贷款未偿本息及项目数均较上年同期显著增加。

专家指出,贷款核减会导致单月各项贷款余额存量减少,进而影响未来12个月金融总量数据的同比增速。据市场机构测算,11月全国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处置不良资产规模近5000亿元。

市场专家普遍认为,从长远来看,不良贷款处置有助于金融机构化解存量风险隐患,为后续稳健经营奠定良好基础。同时,这也将促进区域金融稳定,改善地方金融生态,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不良贷款核销只是银行账务处理,并不影响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借贷关系,也不会直接影响实体经济的经营活动。

住房贷款增速回升,提前还款减少

11月份,新增住户贷款和新增企(事)业单位贷款规模较上月提升,主要体现在住户中长期贷款和企业中长期贷款的企稳上。

住户中长期贷款的变化与居民购房意愿密切相关。11月住户中长期贷款较10月明显改善,主要是个人房贷企稳回升,与当月房地产市场交易边际改善相互印证,显示出房地产市场和居民信心的进一步恢复。11月份,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增速由负转正,12月以来成交依然相对活跃。

记者从央行获悉,随着稳定房地产市场的一揽子增量政策逐步落地见效,个人房贷提前还款现象明显减少,住房贷款增速近期已在回升。今年10月个人房贷发放量超过4000亿元,提前还款金额减少,提前还款额占个人住房贷款余额的比重明显低于一揽子增量政策出台前。

此外,专家预计,未来有效信贷需求将逐步释放。随着一揽子增量政策的密集出台与有效实施,社会预期和市场信心正在逐步回升。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释放了积极信号,经济回升向好的有利因素不断累积增多。市场有效融资需求将进一步改善,金融资源将更多流向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力度将更加有力有效。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