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25:全力扩大内需,财政政策加力
AI导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5年经济工作做出全面部署,核心目标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等。会议透露了新的增量信息,专家解读了如何超常规重启中国经济,并预测了财政政策将扮演更重要角色。
记者王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隆重举行,会议紧密围绕12月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定下的政策基调,对2025年的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规划部署。会议的核心目标是确保“经济稳定增长,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同时促进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本次会议透露了哪些新的信息?在扩大内需方面,又有哪些更为具体的政策线索?为此,界面新闻特别邀请了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和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进行深度解读。
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启中国经济的“超常规”路径(附直播录像)
2025年,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王青指出,与去年相比,这一任务的排序发生了显著变化,凸显出扩大内需已成为明年的首要工作。在扩大内需的具体部署中,“大力提振消费”被放在首位,这预示着2025年扩大消费将成为政策制定的优先选项,与以往逆周期调节中更多侧重投资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明年,各项宏观政策将更加聚焦于提振消费,推动居民消费实现加速增长。
王青还展望了可能出台的促消费政策。他预计,用于支持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资金规模将较今年翻倍,达到3000亿元;同时,财政将适度提供生育补贴,规模预计达到1000亿至1500亿元;此外,全国范围内发放消费券和消费补贴的可能性也不容忽视,这将进一步扩大促消费的范围,涵盖一般消费品和服务消费。
除了财政政策对消费的支持外,王青还表示,明年货币政策对居民消费信贷的支持力度也将显著增强,甚至可能设立定向支持工具;各级部门将更加注重优化消费环境、拓展消费场景,特别是支持文娱旅游等服务消费的增长点。预计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将从今年的3.8%左右显著提升至6.0%,服务零售总额增速也将加快,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望达到70%-80%,明显高于今年的50%左右。
杨德龙认为,鉴于当前外需可能面临的挑战以及内需不足已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扩大内需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会议提出了通过发行特别国债等措施来拉动投资、促进消费,双管齐下确保经济增速稳定。“只有内需稳定了,我们经济增长的基础才能更加稳固。”
他还指出,会议通稿中提到“加强财政与金融的配合,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这意味着政府投资一元钱,可能带动民间投资增加三元钱,从而产生显著的杠杆效应。因此,“全方位扩大内需”需要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多个方面给予全面配合与支持,运用更多工具来有效拉动需求。
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的政策取向与12月9日政治局会议保持高度一致,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体现出了显著加力的特点。
例如,会议明确指出,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高财政赤字率”“加大财政支出强度”“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则要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与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这些要求都更加具体、有力。
杨德龙强调,在逆周期调节中,财政政策扮演着更为关键的角色。他指出,从宏观经济学理论上看,当经济增速放缓时,虽然货币政策可以发挥一定的提振作用,但其效果往往有限。就像马拉车一样,马可以通过缰绳把车拉走,但很难通过缰绳实现倒车。因此,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效果有时可能并不明显。因此,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并让其持续发力、发挥更大作用。这要求中央适度扩大财政赤字,并通过发行超长期国债来拉动投资、带动消费。此外,财政部出台的十万亿化债计划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为地方政府腾出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来拉动投资和消费、改善民生。
王青预测,明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目标财政赤字率可能会从今年的3.0%上调至4.0%左右。尽管1个百分点的上调带来的资金规模相对有限,大约相当于1.3万亿左右的财政支出,但这一政策信号的意义却极为重要。它能够引导市场预期,明确表明政策正在积极发力。此外,他还预计,新增地方专项债规模可能会从今年的3.9万亿元扩大到7万亿元左右(包含了2.8万亿化债额度);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可能会从今年的1万亿元提高至1.5万亿至2万亿元。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