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在财经年会上指出,新质生产力在中国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人形机器人的崛起与普及以及能源转型领域。

  证券时报券中社讯,12月13日,在“《财经》年会2025:预测与战略”暨2024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发表了重要观点。他指出,新质生产力在中国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大方向上。

  首要方向是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尽管美国在芯片领域仍占优势,但中国凭借庞大的数据资源和丰富的应用场景,在应用层面具备弯道超车的能力。回顾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在应用创新和大规模复制方面展现出了显著优势,即便某些原创技术源自国外。

  其次,人形机器人的崛起与广泛应用将成为提升生产力的新引擎。尽管人形机器人在材料成本上仍面临挑战,但中国在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和规模化生产方面具备巨大优势。邢自强预测,结合中国产业链优势,人形机器人的材料成本有望迅速降低至每台2万美元。考虑到全球发达国家在重复性、高强度或危险性行业对机器人的需求,预计人形机器人将替代800万个工作岗位,市场规模可达4000亿美元。

  第三,中国在能源转型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抓住新能源转型的机遇,中国与欧洲及其他国家展开双赢合作,推动了锂电池、新能源汽车以及核能等领域的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在这一领域的优势。

(图片及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