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自强:新质生产力在中国发展三大方向
AI导读: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在财经年会上指出,新质生产力在中国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人形机器人的崛起与普及以及能源转型领域。
证券时报券中社讯,12月13日,在“《财经》年会2025:预测与战略”暨2024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发表了重要观点。他指出,新质生产力在中国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大方向上。
首要方向是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尽管美国在芯片领域仍占优势,但中国凭借庞大的数据资源和丰富的应用场景,在应用层面具备弯道超车的能力。回顾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在应用创新和大规模复制方面展现出了显著优势,即便某些原创技术源自国外。
其次,人形机器人的崛起与广泛应用将成为提升生产力的新引擎。尽管人形机器人在材料成本上仍面临挑战,但中国在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和规模化生产方面具备巨大优势。邢自强预测,结合中国产业链优势,人形机器人的材料成本有望迅速降低至每台2万美元。考虑到全球发达国家在重复性、高强度或危险性行业对机器人的需求,预计人形机器人将替代800万个工作岗位,市场规模可达4000亿美元。
第三,中国在能源转型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抓住新能源转型的机遇,中国与欧洲及其他国家展开双赢合作,推动了锂电池、新能源汽车以及核能等领域的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在这一领域的优势。
(图片及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