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基调,由“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变为“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专家分析指出,未来一年经济将继续加速发展,注重防范金融风险和推动高质量发展。

财联社12月13日讯 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基调,由“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变为“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财联社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国企改革专家李锦。李锦指出,结合政治局会议的宏观政策表述,未来一年,经济将继续加速发展,这是经济发展的总基调。

李锦分析称,“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在“积极”前添加了“更加”的表述,特别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尤为引人注目。自2008年金融风暴后,这一表述在2010年后便未再出现,此次是时隔十四年后再次出现在政治局会议中。尽管2009年与2024年的财政货币政策均旨在促进经济增长和防范经济风险,但在环境背景、政策取向、实施力度、重点与效果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

当前宏观环境已发生显著变化。2009年采取的是被动应对措施,更注重宽松刺激;而2025年则采取主动布局策略,更注重稳健调整和优化结构。李锦指出,面对特朗普将于1月20日再次上任带来的中美贸易挑战,决策层提出“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以应对外部冲击风险。

在财政政策方面,积极主体已转变为中央政府层面。当前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核心是“化债”,计划三年内化解7万亿债务,以减轻地方政府债务压力。这将有助于进一步加大基建、农林水利、能源、仓储物流、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领域的投资支持,并优化专项债资金使用范围,扩大至生育、医疗、教育、社保和就业等民生保障方面,以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其消费能力与潜力。预计2025年赤字率将扩大,以释放政策加码信号、稳定预期、增强信心。

货币政策方面,思维已从过去的债务信贷迭代升级为投行化、资本化。此次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最大看点在于“超常规逆周期”货币政策增量工具箱。2025年将加大市场流动性供给、推进市场利率持续下行、加快信贷增长,以刺激需求扩张。

投资方向也发生转变,由低端的产能和房地产转向新质生产力和全面绿色转型。将支持“两重”建设和“两新”工作,保障重大项目投资资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提升生产效率与先进产能比重,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供给范围同样发生变化,由“扩大经济需求”拓展为“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从原材料生产与供应、生产技术升级、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参与、人才培养、人口增长、产品创新、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财政与货币政策、产业扶持政策、就业政策、对外经贸合作等全领域入手,加大宏观调节力度,实现全过程的需求扩张。政策发力重点也有望向民生消费领域倾斜。

李锦预计,经济增速不会出现V形反弹,通胀和经济将维持温和复苏态势。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并未失速,明年目标大概率维持在5%左右。通胀和经济将维持温和复苏态势,不会出现V型反弹。2025年的稳健政策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注重防范金融风险和推动高质量发展。债券市场表现也将更加平稳,大幅度降息降准的空间有限。

李锦总结道:“总体来看,2025年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内需不足和外部冲击。经济运行的主导因素将从房地产、地方债务和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问题转化为‘特朗普冲击’。在制定政策时,需考虑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和政策目标的平衡性,既要刺激经济增长,又要防范风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顺利完成十四五规划。稳步前行,中国经济前景可期。”

(文章来源: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