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禁止16岁以下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中国应否效仿?
AI导读:
澳大利亚政府通过法律禁止16岁以下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引发广泛关注。文章分析中国是否应效仿此举,探讨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危害及监管必要性,同时考虑不同监管模式的结果和利弊。
记者丨闫桂花
澳大利亚政府于11月底迅速通过了一项法律,禁止16岁以下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这一举措引发了广泛关注。尽管“一禁了之”的做法常被视为官僚主义或逃避责任,但在禁烟禁毒等领域却被视为必要举措。原因在于危害的严重程度和监管模式的选择。
对于中国而言,是否应效仿澳大利亚对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进行强监管?答案是肯定的。澳大利亚的《2024网络安全修正案》立法过程虽快,但此前已有多国进行过大量研究和咨询,对社交媒体的危害达成共识。研究表明,社交媒体会导致抑郁、焦虑、成瘾等问题,对未成年人,尤其是女性,后果尤为严重。此外,社交媒体还助长了网络欺凌,导致社会排斥和人身攻击。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在其著作《焦虑的一代》中指出,2010年是青少年抑郁、焦虑激增的关键节点,这与社交媒体开始流行的时间吻合。神经学家和心理学家也警告称,社交媒体相关的算法和回响反馈对人尤其是未成年人大脑有损伤。然而,并非所有专家都认可海特的判断,有学者认为其中很多研究存在数据问题或统计方式错误。
澳大利亚政府在通过修正案前进行了收益和成本的权衡,发现若维持现状,青少年和家长将受害较大;若设定16岁最低年龄限制,则净效益为零。海特认为,在可能的巨大风险面前,采取行动永远要比坐视不理更好。他打了个比喻:社交媒体就像火星,缺乏保护措施,需要付出适应环境的代价,家长难以监管,为何应放任孩子们在这个虚拟的“火星”上漫游?
相比西方国家,中国对青少年互联网的管理较早且相对严格,但仍远远不够。目前的规定如网络直播服务限制、青少年模式等存在不足。中国未成年人上网比例全球居首,且网络应用场景多,为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提供了机会。在城乡发展失衡、存在大量流动儿童的大背景下,手机和游戏已成为很多县乡地区孩子的第一陪护者。
尽管网络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但监管的必要性更加凸显。家长难以完全承担屏幕监管的责任。同时,未成年人也有参与数字发展的权利,但不一定非要依赖社交平台。澳大利亚的政策排除了健康和教育服务,且过度使用数字媒介可能对大脑创造性思维和专注力造成负面影响。
澳大利亚的一刀切禁止措施能否起到多大作用尚不确定,但至少释放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引发更全面、深入的讨论,争取到一个相对安全的期限。成年人应尽可能地修补好让无数未成年人陷入抑郁、焦虑的破碎角落,如打造适合青少年活动的场域、培养孩子的数字素养、为需要关爱的孩子提供适当的服务和法律保障等。澳大利亚版本的社交媒体禁令将是一次积极的尝试和突破。
(图片来源:网络)(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