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工业旅游近年来兴起,为游客带来新体验,推动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城市更新。但产品单一、特色不鲜明等问题待解,需文化特质加持,提供更有特色的体验。

走进现代化的智能工厂,机械臂在精准的操作中上下舞动,如同舞蹈般优雅;踏入奶业制造基地,人们可以亲眼见证“从一棵草到一杯奶”的神奇转化过程;漫步在曾经的钢铁厂遗址,如今的工业设施被赋予了“文艺范”,成为城市的新地标。近年来,工业旅游的兴起为游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体验。

相较于传统旅游的“游山玩水”“探古访今”,工业旅游虽然小众,但并非新鲜事物。在国外,法国的葡萄酒之旅、德国的汽车文化之旅、日本的铁道旅行等,都是备受推崇的工业旅游产品。相比之下,我国的工业旅游起步较晚,但得益于完整的工业体系、广泛的地域分布以及丰富的工业生产与遗产景观,为工业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曾经的厂区已变为景区,遗址成为地标,生产线也变成了观光线,硬核工业不仅为城市带来了消费、投资和就业机会,更成为了城市的新名片。

从地方层面来看,发展工业旅游有助于推动第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快城市更新的步伐,提升城市的影响力。例如,北京首钢园的巨型冷却塔下,滑雪大跳台不仅见证了冬奥会的夺冠时刻,更惊艳了全球;湖南郴州的711老矿区也通过改造成为“711时光小镇”,实现了综合收入6000万元以上的佳绩。

对企业而言,工业旅游无疑是一种特殊的“广告”。通过敞开大门让游客深入了解自己,企业不仅能够传播企业文化、提升品牌知名度,还能获得宝贵的真实反馈。而对于游客来说,工业旅游则是一顿丰盛的“文化大餐”。通过抚摸机器、参与生产等真实的感性体验,游客们能够加深对工匠精神、劳动价值的理解与认同,从而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

然而,我国工业旅游供给仍存在产品单一、特色不鲜明等短板。由于前期投入高、后期回报慢、品牌打造难等原因,一些地方和企业对工业旅游持观望态度。有的企业只是简单地将旧厂房进行“美颜”后就开门迎客,有的则在流水线旁开个窗户让游客走马观花。如何让“工业+旅游”实现“1+1>2”的效果,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工业旅游并非工业与旅游两种行业的简单叠加,而是两种文化的深度融合。根据《“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要求,我国鼓励依托工业生产场所、生产工艺和工业遗产开展工业旅游,建设一批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未来,工业旅游景观的打造需要文化特质的加持,要充分体现工业资源背后的时代背景、历史故事、科技人文等特点,将工业元素转化为旅游元素,为游客提供更有温度、有特色的体验。

工业和旅游,一个是强国之基,一个是民之所乐。期待更多地方能够进一步发掘工业旅游资源,讲好工业发展故事,创新丰富游览形式,将服务做到游客心坎里。当工业旅游变得可看、可玩、可学、可购时,将吸引更多人走进工厂,为工业强国梦的实现奠定更加深厚的根基。

(图片来源:经济日报,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