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五部门联合发布通知,要求加快构建中小企业融资促进良好生态,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发挥综合融资手段作用,促进广大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12月10日,工信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及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一月一链”中小企业融资促进全国行活动的通知》。该通知旨在加速构建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优质环境,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通过“股、贷、保、担”等多元化融资手段,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构建优质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消除融资障碍至关重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了建立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机制,其中融资环境是核心环节。这一环境涉及政府、中小企业、金融体系、产业园区及第三方咨询机构等多方主体。通过机制安排,各方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合作,共享信用信息,确保融资对接渠道畅通,提升融资便利度,并拓宽服务范围。

为了整合资源、共享信息,信用信息成为融资的核心。银行在信贷过程中,往往因难以获取企业的信用信息而要求提供担保。但中小企业通常缺乏足够的抵押物,因此充分挖掘信用信息对于缓解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至关重要。政府及金融管理部门应引导搭建线上、线下对接平台,促进银企深入交流。同时,应充分利用各类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组织中小企业登记融资需求,并与政府、金融机构共享。

在构建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过程中,应聚焦重点、强化产业链补链。中小企业在产业链细分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深入分析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应收账款往来和物流资金流关系,可以进一步挖掘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和信用信息。同时,应筛选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种子期、初创期成长型中小企业,吸引投资机构、政府引导基金参与对接。

多方协同、分担风险是构建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关键。一方面,设立引导基金,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各省份融资担保机构的作用;另一方面,引导保险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样化的保险方案,满足其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环节的风险控制需求。

融资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中小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从财务分析的角度看,提升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意味着提高货币资金的生成质量,而这取决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应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培育支持力度,特别是擦亮“专精特新”的金字招牌,为更多中小企业参与产业链提供机会与平台。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