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加速前行
AI导读:
上海正以“新策”促“新质”加速前行,硬核成果创造科技新速度,前沿布局孕育变革新动能,举措创新打开发展格局,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贡献力量。
□记者周琳董雪
在2024年,上海正以前所未有的“新策”推动科技创新,加速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12000公里外的卡萨布兰卡,上海制造的手术机器人成功完成了远程手术,单向延时仅100余毫秒,这是“上海造”手术机器人的新速度。此外,上海还孕育出了用人工智能改造蛋白质的新动能,以及一系列面向长远的新举措。
在上海的远程手术中心,医生仅需轻松转动双手,灵活踩控踏板,卡萨布兰卡的图迈机器人机械臂就能精准还原每一个指令。11月16日,法国外科专家尤内斯·阿哈拉勒便通过此技术为远隔万里的卡萨布兰卡患者成功实施了远程前列腺癌根治手术,手术双向通讯距离超过30000公里,再次刷新了远程人体手术的最远距离纪录。微创机器人集团总裁何超透露,图迈机器人已辅助完成250多例5G超远程手术,且全部成功。
2024年,上海在基础研究和科技产业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果。基础研究方面,克隆猴、水稻抗病研究等成果持续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展示着中国力量。而中国科学院脑智卓越创新中心绘制的“脑图谱”及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关于植物抗病机制的突破性研究,更是屡次登上《科学》杂志。科技产业方面,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制造业总产值同比增长8.6%,锂离子电池、集成电路和3D打印设备的产量也分别实现了22.7%、15.0%和24.4%的增长。此外,上海在创新医疗器械和国产1类创新药的研发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获批上市数量分别位居全国第一和第二。
在上海交通大学张江高研院,洪亮教授团队正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变革生命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他们研发的Pro大模型能够直接从蛋白质序列预测功能,大大缩短了改造蛋白质的周期。例如,团队对一生长激素龙头企业所需的抗体进行优化,使耐碱性提高了4倍,企业成本一年可节约1500万元。此外,上海还在不断探索颠覆性技术,如做家务的人形机器人、合成生物、卫星生产线等,技术变革的气息扑面而来。今年7月,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开拓二号”成功完成4000米海试,标志着我国在深海科学研究、资源开发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新速度与新动能的背后,离不开上海持续创新的政策支持。今年9月,上海宣布组建总规模100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以政府投资引导的方式提振早期科技投资市场信心,促进创新源头的优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该基金由上海市财政全额出资,期限长达15年,并可申请延长3年。同时,上海还在积极探索解决技术经理人的发展瓶颈问题,通过专业支持、职称评定、打造平台等举措,进一步激发行业活力。吴炯华作为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东部中心)主任,正致力于培养全上海的技术经理人。此外,上海还在积极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和新建、深化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据上海市科委介绍,下一步,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将紧扣强化创新策源功能这个核心任务,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个战略重点,从多个方面着重推进,包括培育壮大战略科技力量主体、有组织推进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全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等。
(图片来源:相关图片已插入文中,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