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年,中国将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财政赤字率有望提高;货币政策将适度宽松,支持经济增长。同时,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证券时报记者贺觉渊

2025年,中国将推行“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旨在强化宏观经济治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财政与货币政策将作为两大支柱,进行适时调整。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确保政策连贯性,并加大支持力度;而货币政策则将适度宽松,继续采取支持性立场。

财政赤字率作为关键变量,将在2025年进一步提高,带来更大的财政杠杆效应,助力政府投资和基层保障。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预测,财政赤字率有望攀升至4.0%左右,相较于2023年的3.8%有所提升。

特别国债被视为特殊时期的特殊措施,不计入财政赤字,有助于维护财政可持续性。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预测,中央政府或将额外发行2万亿至3万亿元特别国债,支持传统基建和民生项目,并为国有大行注入资本。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工具,将继续发挥杠杆作用,拓宽资金投向领域,支持闲置土地回收和保障性住房项目。若2024年新增专项债券额度继续增加,2025年或有望突破4万亿元。

货币政策由“稳健”转向“适度宽松”,体现宏观调控思路的灵活调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旨在平衡经济增长与风险控制,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所所长田立辉表示。

光大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强调,在信贷需求不足、市场预期疲软之际,货币政策应成为提振市场信心的关键。同时,需支持财政政策发力,形成政策合力,打好政策“组合拳”。

为实现政策目标,既要发挥政策合力,提高效能,又要防止政策错位,避免“合成谬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将经济政策与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以确保政策效果。

(图片来源:证券时报,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