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自贸试验区发布38项制度创新成果
AI导读:
山东自贸试验区发布涉及投资贸易便利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金融开放创新等领域的38项制度创新成果,包括鲁豫联动跨关区通关改革、件杂货出口监管新模式等。
中新网济南12月12日电(李明芮)12月12日,山东省人民政府举办新闻发布会,揭晓山东自贸试验区在投资贸易便利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金融开放创新、数字经济、政府管理创新及边境后规则开放六大领域的最新制度创新成果,共计38项。
山东省商务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崔洪光会上指出,这批成果不仅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对接,推动制度型开放示范区建设,还针对市场主体关切,促进重点产业提升,并落实重大战略,推动区域协同创新。
在黄河流域协同发展方面,山东自贸试验区与河南等省份联动,实施鲁豫联动跨关区通关改革,通过“11+1”关际一体协同机制,将青岛港口的集货、配载等功能延伸至郑州内陆港,实现出口货物“内陆申报、属地放行、班列直运、抵港直装、原箱上船”,通关时效显著提升,境内运输成本降低约20%。
投资贸易便利化方面,山东自贸试验区推出11项创新成果,占总成果的四分之一。针对山东企业对非洲件杂货出口的增长趋势,创新推出件杂货出口监管新模式,将箱载件杂货分解为“集装箱”和“件杂货”两部分监管,前置装船理货环节,实施集中查验,提升通关效率,降低监管风险。
山东省委海洋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省海洋局副局长燕东表示,2023年,山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7万亿元,占全国17.2%,稳居全国第二,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为提升用海审批服务效能,山东自贸试验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立跨部门综合窗口,实现3个用海审批事项一站式收件、后台多部门协作、分类审批、集成办理。
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副行长王延伟介绍了山东自贸试验区在金融开放创新方面的探索。近年来,该行与国家外汇管理局山东省分局在中国金融开放战略框架下,围绕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拓宽跨境融资渠道、防范金融风险等推出系列制度创新。在跨境收支本外币结算中,对优质企业实施更宽松管理,已认定跨境人民币业务优质企业1773家。新政策重塑优质企业认定管理流程,降低制造型企业或集团企业名单准入门槛,建立本外币间、跨区域间优质企业互任机制,推进电子化单证审核、业务办理,实现跨境人民币结算全流程无纸化、自主化。前11个月,山东跨境人民币结算达12952亿元,同比增长5.2%。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