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产业布局进入新阶段
AI导读: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式增长,产业布局逐步进入新阶段。蓝皮书深入分析京津冀多个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路径,提出明确功能定位、打造跨区域新兴产业链集群等对策和建议。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10周年。十年间,京津冀区域经济总量实现了从不足6万亿元到2023年10.4万亿元的跨越式增长,连跨五个万亿元台阶。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京津冀重点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发展布局备受关注。近日,北京工业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制造业发展报告(2024):新征程的新型工业化》深入分析了京津冀多个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路径。
蓝皮书指出,京津冀区域经济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京津冀三地地区生产总值总量是2014年的1.8倍,年均增速为5.5%。其中,河北的年均增速最快,达到了5.9%。在经历了2014年至2018年的调整阵痛期后,京津冀工业增加值占比趋于稳定,保持在6.4%左右。特别是北京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贡献率达到了87.8%,带动了京津冀地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两位数增长。
目前,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布局已逐步进入从疏解承接转向共谋增量的新阶段。三地深度参与编制并推动出台国家层面的“十四五”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以“六链五群”为协同发力点,加快产业成龙配套、成链成群。“六链”包括氢能、生物医药、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等六条重点产业链,“五群”则涵盖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等五个先进制造业集群。
经过十年的发展,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和保定市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集群已成功入选工信部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产值规模均占全国20%以上。同时,三地还在氢能产业廊道布局方面进行了明确分工,北部地区利用可再生资源优势组织绿氢制备项目建设,南部地区则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应用示范效应,布局一批系统集成与关键零部件产业化项目。
蓝皮书还指出,京津冀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面临着发展阶梯差异明显的现实。三地产业发展梯度落差较大,制约了区域内产业的同步性和互补性。其中,北京已经走过了后工业化阶段,优势产业为科技创新和高端服务业;天津正处于传统产业向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过渡的阶段;而河北仍处于工业化阶段,优势产业主要是高耗能传统制造业。
针对这些制约和局限,蓝皮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布局产业链供应链“强基”战略、明确功能定位形成互补发展态势、打造大空间尺度的跨区域新兴产业链集群以及大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先进制造业“隐形冠军”等。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