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审批提速,民间资本参股共享红利,但入市难题待解
AI导读:
我国核电审批进入提速期,民间资本被积极引导参股核电项目,但核电在电力市场中的消纳风险逐步显现,同时核电企业也在探索新的商用化场景,如核能供热。
今年,我国核电审批进程显著加快,全行业景气度迎来新一轮攀升。在此背景下,核电项目不再完全由央企主导,民间资本被积极引导参股,共享核电发展的红利。同时,国央企也在进行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核电市场或将形成新的竞争格局。
核电作为实现我国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的重要工具,未来十年将持续保持高增长态势。然而,随着全国发电能力的不断提升,核电在电力市场中的消纳风险也在逐步显现。核电企业如何调整策略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以及电力市场如何更好地接纳核电,将是核电下一阶段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核电审批全面提速
今年,我国核电领域捷报频传。8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一次性核准了五个核电项目,共11台机组,分别隶属于中国广核集团、国家电投集团和中核集团。7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快沿海核电等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标志着我国核电建设进入新的高峰期。
自2021年我国核电发展政策调整为“积极有序”后,核电核准节奏明显加快。2022年至2023年,国内连续两年核准10台机组,而今年单次核准11台机组更是创下了历史新高。审批提速的同时,核电资本开支也在大幅增长。中核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中国核电公布了超千亿元年度投资计划,资金将投向核电、核能多用途、新能源等项目。
随着投资和装机量的提升,我国核电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目前,我国已建成57台核电机组,另有45台在建机组,装机容量位居世界前列。
资本市场助力核电发展
今年新核准的五个核电项目均引入了民间资本,参股企业增至10家,参股比例首次提升至10%。长期以来,我国核电项目主要由央企控股、地方政府参股。此次民间资本的引入,将为核电项目带来更多的资金支持和市场化机制,有助于改善核电投资运营主体的管理质量和效率。
核电项目投资规模大、周期长、收益稳定、安全性要求高,因此民间资本的参股将是多方共赢。核电项目还清贷款后,资金压力较小,长期收益稳定。推动民间资本参股核电领域,也有助于民营企业共享发展红利。
在核电审批提速、全行业景气度攀升的背景下,民营企业与国家重大项目加速融合,国央企也进入整合阶段。电投产融拟发行股份购买国电投核能有限公司控股股权,交易完成后将成为国家电投集团核电运营资产整合平台,与中国核电、中国广核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核电入市难题待解
未来十年,我国核电仍将处于高速发展期。然而,核电更广泛参与能源结构调整和优化后,其发电量目标能否实现还需看市场如何接受。随着全国新型电力系统加快建设,新能源发电和入市交易比例大幅提高,核电领域长期遵循的“政府定价、保障消纳”传统模式受到冲击。
随着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增速高于电力消费增速,发电能力阶段性过剩,核电机组调停和降负荷运行压力增加。若发电能力持续高于消纳能力,核电电量可能出现消纳风险。中国核电和中国广核两家上市公司已感受到压力,盈利情况明显放缓。
此外,核电企业参与有偿辅助服务、深度调峰等运行考核压力也在增大。业内人士认为,核电调节灵活性不足的特点被电力市场放大,推高了入市成本,但其绿色低碳价值却未能得到应有的市场待遇。为此,中广核集团董事长杨长利建议尽早将核电纳入绿色电力体系。
核电也在拓展其他商用化场景。我国首个核能供热商用工程——国家电投“暖核一号”已启动第六个供暖季,为烟台海阳和威海乳山两市跨城提供热源。该工程在发电之外寻求核能新的发展空间,一方面满足国家减排政策下寻找新的清洁替代热源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为核电企业提供了新的盈利点。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