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字节跳动旗下AI产品“豆包”因泄露用户个人信息引发争议,AI隐私保护策略面临挑战。记者测试发现,部分AI大模型已限制与个人信息相关的回答,但争议焦点在于整合公开信息是否构成侵犯隐私。

12月8日,字节跳动旗下AI产品“豆包”因泄露用户个人信息在社交平台引发广泛争议。一名网友发帖称,陌生人通过豆包AI不仅搜到了她的微信号,还能查到其专业、考研成绩及班级活动等详细信息。这一事件迅速引发公众对于AI隐私保护能力的担忧。

(图/当事人社交媒体)

针对此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联系了豆包相关负责人。平台回应称,豆包是基于互联网上公开信息进行搜索和智能整合,此类联系方式通过搜索引擎同样能够搜到。但豆包方面也表示,已对询问个人信息类提示词进行优化,以限制相关信息的露出,确保个人隐私安全。后续还将继续调整产品策略,避免对用户造成困扰。

12月12日,记者对豆包、文心一言、通义千问、Kimi四款国内AI语言大模型进行测试,发现部分大模型产品已进行了调整,限制与个人信息相关的回答。然而,这并非AI大模型首次引发个人隐私争议。当信息被用于超出用户预期的场景时,用户的隐私安全感受到严重威胁,AI产品的隐私策略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根据当事人讲述,陌生人在豆包中输入“学校+姓名”即可获取其微信号。豆包显示,该信息来源于一篇2023年的公众号文章,当事人在文章中留下了微信联系方式。当事人已向豆包举报带有微信号的回答,目前豆包不再返回相应答案。但输入其他人的姓名和学校,仍可获得详细的个人信息。

豆包是字节跳动旗下的AI聊天工具,于去年8月上线。字节跳动产品和战略副总裁朱骏在今年5月称,豆包APP总下载量已突破1亿次。12月11日晚,记者用类似方法对四款AI大模型进行测试,发现大模型的回答能力与个人网络曝光度相关。如果一个人日常活跃、有网络曝光度,AI能详细陈述其信息;反之则无法描述出结果。

(图/12月11日,21记者测试豆包AI)

在测试中,只有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通义千问拒绝了提问请求,提示属于个人隐私,建议用户通过学校官网或领英等平台查询。12月12日再次测试时,豆包AI也调整了回复,称未查到该学生具有显著公开事迹,回复缩减成了一百字左右的笼统概述。

目前,几款AI产品中,豆包在每条AI回答后提供了“举报”选项;通义千问设置了“我要反馈”板块,可以上传图片或填写问题;文心一言与Kimi也提供“用户反馈”板块,但主要针对产品提问,不能单独上传图片。

关于AI整合公开信息是否构成侵犯隐私的争议,上海申伦律师事务所律师夏海龙表示,从法律上看,这种情况并不构成侵犯个人信息。从原理上讲,这种检索手段合理合法。从个人信息保护的角度,对于用户主动公开的信息,整合式的输出并不违反个人信息所有者公开的目的,也是合理的。然而,也有网友认为,愿意公开发布到公众号,并不代表愿意授权给AI总结。

类似的隐私争议在AI产品中屡见不鲜,情况也更为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三种场景:AI联网搜出个人信息、AI收集个人信息用来训练模型、AI生成错误的个人信息。ChatGPT就曾涉及后两种问题,并因此在意大利被暂时封禁。

面对质疑,AI产品需要采用更完善的隐私保护策略,以更好回应公众的不安和隐私隐患。这将是接下来AI产品需要直面的挑战。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