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AI导读:
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显著成果,深圳柏垠生物公司展出医用活性材料受关注,佳都科技发布全新交通大模型,崖山数据库系统实现重大突破,粤港澳科技合作持续深化。
在近日举办的第二十六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深圳柏垠生物公司凭借其创新的医用活性材料吸引了广泛关注。该材料能像胶水一样将伤口“粘”合,有效促进愈合,成为展会上的明星产品。
深圳柏垠生物公司的创始人钟超,同时也是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他透露,该产品的核心原料——贻贝粘蛋白,已实现稳定量产。钟超的创业经历,正是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与科技深度融合的缩影。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自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来,广东省的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已连续8年位居全国首位,“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更是连续5年位列全球创新指数第二位。
今年6月,广州人工智能企业佳都科技发布了全新的佳都知行交通大模型V2.0。该模型在性能上实现了大幅提升,不仅破解了大模型底层技术难题,还在应用层面取得了更优效果,成功实现了从技术实践到业务价值工具的升级。这一成果,无疑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增添了新的亮点。
大湾区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得粤港澳三地在体制机制、要素资源、平台项目等方面的合作不断深化。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数据显示,2023年广东省的研发经费投入高达4802.6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为3.54%,研发人员数量更是达到了135万。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7.6万家,主要科技指标均保持全国首位。
佳都科技高级副总裁刘佳表示,佳都知行交通大模型已深度赋能城轨智能客服、智能运维等多个业务场景,助力城轨数智化实现更快的技术迭代与更高效的应用落地。这一成果,不仅体现了佳都科技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地位,也彰显了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强大实力。
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批脱胎于实验室的重要成果得到了转化落地,如中国自主研发的崖山数据库系统,在性能、功能、可用性、兼容性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该系统的内核代码自主率达到了100%,可广泛应用于金融、通信、政务、智慧城市等重点领域。
在大湾区,粤港澳科技合作持续深化。东莞散裂中子源、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等国家级科研设施与港澳科研院所相互支撑,共同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些合作不仅提升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创新能力,也为全球科技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和创新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正持续携手推进原始创新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并深化对外开放合作。未来,粤港澳大湾区有望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引领者。
(文章来源:新华社,图片来源:网络)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