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长江经济带110座城市协同发展能力稳步上升,上海连续十年位居榜首。数字经济成为新引擎,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但生态协同能力短板明显,城市子群分异显著,需通过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

最新研究报告显示,长江经济带110座城市在协同发展能力上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其中上海连续十年稳居榜首,展现出强大的龙头作用。这一结论来自于华东师范大学12月12日发布的“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24)”。

报告指出,协同发展能力前十强城市依次为上海、杭州、南京、成都、武汉、苏州、重庆、无锡、合肥、宁波。宁波因各方面均衡发展,再次跻身前十。这是该指数自2015年起连续第十年发布,今年的指数在原有基础上,新增了新质生产力及传统文化传承维度,构建了更加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经济已成为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的新引擎。为此,报告特别将“数字经济核心企业比重”纳入2024年评价指标体系。数据显示,数字经济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报告首席专家曾刚解读称,重庆因科创领域的优秀表现上升一位,南通因对外交流服务突出进入TOP20,芜湖、常德在数字经济领域表现卓越,分别大幅上升。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稳步上升,城市体系橄榄型结构不断优化。

根据报告,长江经济带110座地级及以上城市呈现出六级橄榄型结构特征。同时,2024年城市综合协同能力得分平均值为15.87分,较2023年提高3.52%。12分以上城市占比达到68.18%,较2023年增长13.33%。

然而,报告也指出,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仍面临两大挑战:生态协同能力虽有增强,但短板依然明显;城市子群沿海内陆分异显著。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协同动能形成缓慢,四大领域中生态领域得分最低。未来,需要通过科技创新优化城市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

针对这些问题,曾刚提出行动建议,包括加强生态保护、打造跨区域创新共同体、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发掘长江历史文化等。其中,打造跨区域创新共同体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